科技资讯
  • 家政机器人迎来高光时刻       谁不想要一个可完全承担家务的机器人呢?这也是人们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大梦想。   虽然机器人专家已经能够让机器人在实验室做一些像跑酷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但这都是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精心规划展开的。真要让机器人在你家中自主工作,多少还是让人不太放心,尤其是在有儿童和宠物的家庭。而且房屋设计各有不同,房间布置、物品摆放更是千差万别。   在机器人专家中,有一个广为认可的观点,称为“莫拉维克悖论”:对人类来说很难的事情,对机器来说很容易;而对人类来说容易的事情,对机器来说很难。但得益于人工智能(AI),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机器人开始能够完成诸如叠衣物、烹饪和卸载购物篮等任务,而这些在不久前还被视为机器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最新一期《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机器人技术作为一个领域正处于拐点:机器人正在走出实验室,进入千家万户。机器人技术即将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家用机器人不能太贵   过去的机器人就是昂贵的代名词,高度复杂款价格动辄数十万美元,这使得大多数家庭无法负担。例如,PR2是家用机器人最早的迭代产品之一,重200公斤,售价40万美元。   幸好,新一代更便宜的机器人渐渐出现了。由美国初创公司Hello Robot开发的一款新型家庭机器人Stretch 3,价格就合理得多,24950美元,重量为24.5公斤。它有一个小型移动底座,一根悬挂着摄像头的摇杆,一个可调节手臂和一个末端带有吸盘的夹具,可通过控制器进行操作。   与此同时,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名为Mobile ALOHA(低成本开源硬件远程操作)的系统,能让机器人仅借助20个数据(包括人类演示)就学会烹饪虾。团队使用现成组件建造出价格更合理的机器人,虽然也要数万美元,但之前的类似款动辄数十万美元。   AI构建“通用机器人大脑”   将这批新机器人与“前辈”区分开来的,其实是它们的软件。由于AI繁荣发展,现在的技术焦点,正在从昂贵机器人实现身体灵巧性转向,转变为用神经网络构建“通用机器人大脑”。   机器人专家正使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来创建“大脑”系统,以便能在应用中从环境学习并相应调整机器人行为,而不是像传统的精心规划和艰苦培训。   2023年夏天,谷歌公司推出了视觉—语言—行动模型RT-2。该模型能从用于训练的在线文本和图像以及自身的交互中获得对世界的一般理解,并把这些数据转化为机器人操作。   丰田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已借助一种称为模仿学习的AI学习技术以及生成式AI,快速教机器人完成许多新任务。这一方法将推动生成式AI技术从文本、图像和视频领域扩展到机器人运动领域。   从OpenAI现已关闭的机器人研究部门分拆出来的初创公司Covariant,则建立了一个多模态模型RFM-1,可接受文本、图像、视频、机器人指令的提示。生成式AI让机器人能理解指令并生成与这些任务相关的图像或视频。   更多数据催生更智能机器人   GPT-4等大型AI模型的力量,在于从互联网上囤积大量数据,但这并不适用于机器人,因为机器人需要专门为它们收集的数据。它们需要实物演示如何打开洗衣机和冰箱、拿起盘子或折叠衣物。现在,这些数据非常稀缺,收集也需要很长时间。   谷歌深度思维公司发起了一项名为“开源X-Embodiment协作”的新计划,旨在改变这种状况。去年,该公司与34个实验室约150名研究人员合作,从22种不同的机器人收集数据,包括Hello Robot的Stretch 3。由此产生的数据集于2023年10月发布,其中包括机器人的527种技能,例如采摘、推动和移动等。   还有一种称为RT-X的机器人,研究人员专门为其构建了两个版本的模型,其既可在各个实验室的计算机上本地运行,也可通过网络访问。   更大的、可通过网络访问的模型是用互联网数据预先训练的,以从大型语言和图像模型中发展出“视觉常识”。研究人员在许多不同机器人上运行RT-X模型时,就会发现,这样的机器人去学习技能的成功率,比每个实验室独立开发的系统高出50%。   总而言之,是更多的数据,催生出了更智能的机器人。(记者 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 电子科技,带你探索月球背面的秘密       5月3日,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英勇出征,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将人类探月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电科科技参与探月工程,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牵头研制的深空天线组阵系统依次接力提供测控通信支持,精准执行轨道转换、月面着陆及月球轨道对接等任务。数以千计的核心元器件,为任务执行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这是一幅壮丽的科技画卷。作画过程中,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月球始终有一面背对地球,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挡,无法直接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地面指挥和实时通信面临巨大困难。前期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信息桥梁”。“鹊桥二号堪称月球背后的通信大使,只要月球附近信号传来,‘鹊桥’就能实时对地球通信,而翻译这些信号就要靠我们研制的深空天线组阵系统。”中国电科技术专家介绍。   地球不停自转会挡住天线探测的光线,单个深空天线系统不能时时刻刻对得准月球。为时刻能“看得见”探测器,中国电科牵头建设佳木斯、喀什和阿根廷等深空站,构建深空天线组阵系统,利用多站接力方式为鹊桥二号和嫦娥六号提供测控通信支持,基本上可以实现地球无论转到什么位置,最少有一个站可以看到它,全程掌控任务设备状态。   首次月背采样,更是“画卷”的“点睛之处”。为了让嫦娥六号落地准、抓好土,中国电科研发了十余款电机产品,将在月壤采样环节发挥关键作用。研制的冲击电机、加载电机和整形电机三款产品,在电机体重变轻的同时,大幅增加力矩,助力推动钻头前进,为“挖土”提供源源动力。   月球背面的环境条件十分恶劣,温差大、辐射强等因素都给任务执行带来极大的困难。中国电科用一些精巧设计,将“冒险”化为“安全”。   作为支撑探测器工作的主要能源,太阳电池阵的稳定性能至关重要。“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完成后,起飞时的高温、振动和羽流环境,都会给太阳电池阵带来不利影响,产品研制困难重重。”太阳电池阵产品设计师表示,为使产品在高温下仍性能稳定,中国电科对配备的太阳电池阵进行了技术攻关,使产品在较为苛刻的环境下依然能为“嫦娥探月”提供源源动力。   数十种百余只传感器,是每次发射的“经典之作”。压力、温度、振动等传感器,可为探测车变轨等姿态调整和控制提供直接依据,保障任务顺利进行。   低损耗、高隔离、高一致性等优异性能,让配备的隔离器环行器“自带光环”,能有效保证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实现通信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配备的低温接收机堪称“信号放大机”,能够对淹没在噪声以下的航天器下行极微弱信号进行接收放大并传递到数字终端,保证稳定通信和高效的数据回传。   为运载火箭配备的助推伺服控制器和时间指令变换器,具有较高的智能化和可靠性,突破了小信号模数转换等关键技术,通过产品结构设计创新,大大降低了体积、功耗、重量,显著提高了可靠性,高效完成运载火箭姿态控制功能。   (记者 崔兴毅 通讯员 王雪姣) 来源:光明日报
  • 外籍工程师看“中国智造”:根植创新沃土 航向全球市场       “中国磨料磨具行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已经达到了与海外老牌企业相媲美的水平。”   “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些年来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领先全球的技术。”   “外贸订单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中国智造’的高品质和高性价比,以及针对海外市场的产品研发和创新。”   在高端智造、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代表我国经济发展活力的行业企业,来自韩国、以色列、贝宁的三位外籍工程师在华工作多年,不仅见证了“中国智造”的快速发展,也在助力着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   以色列尤里:   “中国智造”磨料磨具提升竞争力   位于江西宜春市的冠亿研磨股份有限公司内,员工们在高度精密的生产流水线上操作,一批又一批的磨料磨具被生产出来,总经理尤里·舒波夫在这里带领团队不断增进磨料磨具的制造水平,开拓“中国智造”磨具的国际市场。   尤里是来自以色列的工程师,在中国已经生活了9年。他在这里组建了家庭并有了两个孩子,今年42岁的他在2015年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至冠亿研磨,致力于高端磨具研发生产和海外市场开拓,这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因尤里出色的工作,他还荣获江西省政府颁发的“庐山友谊奖”。   冠亿研磨于1998年创立于广东,2013年转移到江西宜春市奉新县,公司生产的磨料磨具被广泛运用于汽车、风电、机床等高端制造业,产品技术及产能位居行业前列。   在一座100多米长的磨料窑中,高度精密的生产线不断运转,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磨料,不仅满足了国内制造业的需求,也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份额。“我们的砂轮可以用在汽车、轴承、航空等制造业,最大的砂轮直径可以达到1.3米,这是很多工厂做不到的。”尤里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有亚洲最大的磨料窑,每年能生产1.2万吨产品,因此我们可以缩短交货时间,尽可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冠亿研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易维民说:“近十年,我们公司通过人才引进、高校合作和技术创新,在整体质量提升和新产品创新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产品的外销方面,我们已经成功踏入了英国、丹麦、德国等欧洲国家市场。”   在包装车间内,流水线上的产品正在包装、即将出厂发货。尤里向记者介绍道:“2023年我们产品销售国外和国内的比例是30%和70%,去年订单同比增长30%,今年我们收到了很多国外的订单,预计还能增长50%。”   中国制造业整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7643.6亿元,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增长15.7%,像冠亿研磨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制造能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智造”越来越被国际市场认可。   目前,器材制造业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前沿技术、高标准质量以及大规模生产能力,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着强劲的动力。   在尤里看来,近几年中国的磨料磨具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球舞台上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中国已成为全球磨料磨具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拥有强大的制造基地、先进的技术和熟练的劳动力。   “中国的磨料磨具制造商已经证明,他们有能力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产品,满足广泛的工业应用需求。”尤里说,“在全国磨料磨具行业信息交流会上,我有机会分享了对中国磨料磨具行业的见解,重点介绍了中国磨料磨具行业的进步、创新以及对全球市场的贡献。在我看来,中国磨料磨具行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已经达到了与海外老牌企业相媲美的水平。”   尤里用“充满活力”“竞争激烈”“发展迅速”三个词来概括中国商业发展环境。“中国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全球合作。”他说,“中国政府还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企业接触,如行业协会、创新中心和贸易博览会等,为企业提供了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和交流知识的机会。”   尤里认为中国的磨料磨具行业仍有增长和改进的空间。持续的研发投入、先进制造工艺的采用以及对质量控制的重视,对于中国磨料磨具行业进一步提升其全球地位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至关重要。“我相信中国磨料磨具行业有潜力在世界舞台上继续发展壮大。凭借正确的战略方向以及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持续合作,中国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磨料磨具行业的领先地位。”   韩国孙锡一: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迭出   位于江西南昌的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实验室内,韩国籍工程师孙锡一正和团队成员一起调试车辆测试数据。今年58岁的他在这家企业从事应用软件研发已有7年。   深耕电动车领域30年的孙锡一曾任职海外多家知名车企。在他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些年来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领先全球的技术,这片技术进步的沃土深深吸引着他。“这里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也有优秀的工作团队,这里能对整车控制器自主设计,并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上,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这里我能很好地施展才华。”   在江铃新能源的这份工作,也让孙锡一感受到了久违的激情。他说,中国汽车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团队一直尝试突破自我,持续提高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针对市场变化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走进企业的生产基地内,只见路边整齐停放着一辆辆整装待发即将出口的新能源汽车。   江西江铃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中东非洲部经理胡勇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铃汽车一直重视海外市场开拓,目前江铃汽车产品已在全球超过110个国家实现销售,共拥有74家海外经销商,479家展厅和355家服务站。去年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出口整车10万台,同比增长53.9%,创历史新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完成了羿、EV3、EV2三款产品出口,实现整车出口量同比增长100%的目标。现在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海外渠道有22个,包括中亚、中东、东南亚、南美、非洲、欧洲等地区。   “江铃汽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与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客户深入合作,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及服务。”胡勇说,目前企业已拥有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越南、埃及6个运营中心以及巴拉圭、埃及、孟加拉国、越南、马来西亚5个组装工厂。   中港湾古巴基建项目、中国能建孟加拉能源项目、中铁巴基斯坦公路建设、中铁几内亚铁路项目……不仅如此,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江铃汽车已经参与了26个援外海外项目供应,覆盖10个国家和地区,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助力。   中国汽车产业在2023年创造了历史,202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消费选择。   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已成长为中国增长最强劲、发展势头最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凭借其完善可靠的本土化供应链和长期稳定的产业政策支持等优势,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孙锡一看来,在新兴技术、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共同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渐趋完善。“我们团队不断尝试、勇于突破,持续提高技能和技术,开发新产品,让中国新能源汽车更具备海内外竞争力,我很享受这种激情拼搏的感觉。”   贝宁莉姿:   数字产品“量身定制”畅销非洲   位于江西吉安市的戈弗雷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莉姿正向来客热情介绍在非洲热销的产品,管理学专业的她对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需求如数家珍。   “我们的充电器有四个品牌,面向不同国家匹配供应对应的型号;这是我们的空调,虽然是新产品,但在刚果(金)和布基纳法索也很畅销。这是我们的车载充电器,非常方便,在非洲地区很受欢迎。”莉姿说。   来自非洲贝宁共和国的莉姿在中国生活已有7年时间,在这家数字产品生产企业担任董事长助理,负责协助生产和库存管理。企业主要从事数字产品的生产和海外销售,产品包括电视机、空调、显示器、电缆、扬声器、耳机等,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拥有100多名海外雇员、4个海外品牌的综合性外贸企业。   江西戈弗雷科技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陈伟说,目前企业主要的海外市场是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坦桑尼亚、科特迪瓦、加纳共和国等。这些国家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且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为企业投资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   “‘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陈伟坦言,刚进入非洲等地区的市场时,企业一个月总共只能销出两三个货柜,但通过产品创新、高效的营销策略以及对当地文化的深刻理解,不断调整产品以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逐渐建立起强大的全球供应链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今,单个分销点一个月就能销出一两百个货柜,总订单量每年以10%到15%的速度增长。   外贸订单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中国智造”的高品质和高性价比,以及针对海外市场的产品研发和创新。   在莉姿看来,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因此在生产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了解各国的消费者行为、竞争情况和市场趋势。中国企业“走出去”应立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监管环境等,从客户需求出发,在研发、包装、运输等环节发力,出口适销对路的产品。“有时候客户的具体要求非常细致,仅仅是包装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针对刚果(金)和布基纳法索客户的包装就与针对尼日利亚客户的有所不同,这也是我们的产品能够在海外市场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我国数字经济近年来不断增长,发展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同时,越来越多像戈弗雷科技这样的数字产品制造企业“出海”。   戈弗雷科技能够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还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有了更多在科技领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开展合作的机会,我们可以在其他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并扩大在相关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莉姿说。   莉姿认为,在中国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下,中国数字产品不断“出海”,这既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也为数字产品制造行业的不断拓展赋予了新动力,使得更多的国家参与到数字经济的共商共建中。“国际合作是推动电子科技领域不断发展、共同应对挑战的关键,我对中国数字产品进一步走进非洲市场充满期待。”莉姿说,“期望大家一起携手,通过国际合作建设一个更加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记者 程迪 余刚 实习生 张东阳)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科幻产业折射中国科技硬实力       近日,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突破千亿元的消息令人振奋。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上发布的《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   这是一个潜力大、走势好的新晋千亿元产业。我国对科幻产业营收情况的统计始自2016年,当年总营收仅约100亿元。对标2023年,8年时间增长约10倍。   科幻产业的高速成长得益于中国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双提升。   从科技硬实力看,中国科技为科幻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并激发了创作灵感。2023年度科幻产业各板块中,文旅和影视的增速占据前2名。科幻文旅产业增速亮眼,全年营收3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科幻影视产业总营收115.9亿元,同比增长38.8%。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先锋产业,科幻产业对科技创新有着天然的强烈需求,文旅板块和影视板块尤为突出。影视制作中的“虚拟摄制”,博物馆中的“数字展览”,展会上的“VR(虚拟现实)体验”,古城墙上的“智慧灯会”,剧院里的“沉浸式舞台”,都离不开现代高科技的支撑。   2023年度中国科幻阅读产业总营收31.7亿元,同比增长4.3%。阅读产业虽然在各板块中体量较小,却是科幻产业的IP源头。“天眼”观天、“嫦娥”探月、脑机接口、量子计算……近年来,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带给科幻作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科幻作品和科技成果的双丰收绝非偶然。   从文化软实力看,科幻文化为中国科技带来了魅力加成,并厚植了创新土壤。科幻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全人类作为整体来思考,描绘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对抗全人类的共同危机。这让它的魅力超越了国界,成为连接全世界不同文化的桥梁。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科幻出海传播报告(2018年—2023年)》显示,2018年至2023年,中国科幻的全球搜索热度逐年上升,并在2023年达到搜索热度峰值,比2018年高出近37倍。这说明,国产科幻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已经有了巨大提升,科技文化自信已经有了亮眼成绩。   科幻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会对科技创新起到催化作用。科幻作品能启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灵感,历史上,潜水艇的改进、移动电话的发明都曾受到科幻作品的启示;科幻文化会点亮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和渴望,为科技工作储备未来人才;科幻产业能成为导入新兴产业的抓手,形成新的产业力量和消费力量;科幻交流可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思想传播给世界,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共探人类未来发展之路。   科幻是时代精神的见证和国家实力的体现。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实力的增强,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丰富科幻产品的表现形式和用户体验,中国科幻产品也将在全球科幻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来源:经济日报
  • 推动人工智能安全高效发展       自动驾驶的汽车安全穿行在城市的车流中,人工智能(AI)生成的文章与图片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工厂里搭载着智能系统的流水线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运转……人工智能正在成为重塑生产生活、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一系列安全风险与挑战随之产生。如何让人工智能在安全、稳定、高效的轨道上良性发展,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垂直领域机遇空前   作为先进技术的标杆,人工智能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全球关注。从ChatGPT横空出世到Sora刷新认知,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国内的“百模大战”打得如火如荼,一批通过备案的大模型已经向各行业及社会公众开放。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的竞争日趋激烈。   咨询机构麦肯锡预计,以AIGC为代表的AI技术将给全球经济带来超过7.9万亿美元价值,到2030年之前,如果生成式AI应用于各行业,每年总经济效益高达6.1万亿美元至7.9万亿美元。   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表示,人工智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配,将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重塑工业的基础再造、生产和服务模式创新的各个环节,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为智能经济发展提供全新动能。   如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工具,需要与产业结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应用场景与完整的产业链,为产业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支持。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如果企业在某个业务领域有独特的业务数据,就应在这一垂直领域把大模型训练好,并将其与企业业务工具结合在一起。未来,企业里将不会只有一个超级大模型,而是有多个小规模的、百亿级的大模型,每个大模型只从事一个场景的工作。   充分发挥场景落地优势,在垂直领域发力,正成为当前国内企业发展人工智能的共识。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介绍,目前,腾讯已将AI大模型应用到多个业务场景中,在产业落地方面,基于腾讯云TI平台推出的行业大模型,通过结合行业专业知识和数据训练,以及企业自身的数据进行精调,帮助企业快速生成专属模型,目前已经面向20多个行业输出了超过50个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   3月27日,百度智能云“AI Cloud Day:大模型应用产品发布会”发布通过大模型重构和升级之后的7款产品,覆盖营销内容的创作、数字人、智能客服等七大垂直领域。百度智能云副总裁喻友平表示,大模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应用,一定要和场景紧密结合。当前业界普遍思考,怎样把大模型用到企业中去。   业内人士认为,对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而言,以小规模、垂直化的大模型作为切入点,可以高效快速实现人工智能对产业的数字化赋能。同时将企业在垂直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发交给专业的智能产品服务商,使“专才”更专,效率更高。   作为生产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山东浪潮智能生产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基础通用模型,正在训练研发围绕智能生产的“智产大模型”。浪潮智能生产总经理宋志刚表示,对于制造业来说,以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环节深度结合,充分发挥深度学习、自主决策等优势,才能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浪潮智能生产以智产大模型为支撑,以“多维数据融合与智能优化引擎”为技术核心,打造了智能生产数据分析平台,并已实际应用于多家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据了解,专精于发动机活塞环制造的福建东亚机械有限公司在采用该智能平台后,通过机器视觉数据与行业数据集微调,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合格率由之前的90%提升到99%。   监管面临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创造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超越以往范畴的风险,对监管提出了严峻考验。   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呈现在AI模型的数据获取、数据训练以及应用上线运营全过程。吴运声认为,AI本体安全或AI内生安全,要重点关注AI模型和算法自身在可靠性、公平性、可解释性、透明性等方面的安全缺陷;AI应用安全,是AI模型从开发、测试、部署到运行交互等完整生命周期内的应用安全;AI衍生安全,也叫AIGC内容安全,主要是生成内容的涉黄、涉暴等违法违规内容的审核。长期来看,伴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AI伦理和AGI可控性将是AI安全的焦点。   百度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晨表示,随着大模型的普及和快速迭代,确保其输出的内容符合用户预期和法律要求变得至关重要。大模型的内容输出风险,本质上是模型的推理能力和逻辑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模型可能出现“偏见”“误判”“幻觉”等现实情况。因此,多元数据集对大模型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训练需要尽可能地包容和多样,而高质量、具有良好价值观的数据往往具有版权。如果因为高质量内容的缺失,而使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某种偏见,产生推理逻辑风险,将不利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从企业角度出发,宋志刚认为,数据是一个核心点。智能模型的决策,建立在训练数据基础之上,一方面,训练数据的不准确会影响智能模型的决策,而用于训练样本的数据则面临被泄露或者被篡改的风险。他建议,可以基于传感器等生产智能化设备,多维度采集数据,建立起与数据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相关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强技术攻关,基于小样本数据进行快速学习,不断调优模型参数。此外,还可以建立数据多重授权和安全防护机制来保障数据安全。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使用中产生的关于真实性、道德要求、权责归属等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   大模型具有工具属性,既可以成为好人的帮手,也可能成为坏人的帮凶。周鸿祎表示,合理的监管,可以对人工智能带来正向的推动作用。除了监管,还要寻找技术方法,比如在AI生产视频里加入不可更改、不可替换、不可修改的内部水印等。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认为,应通过技术发展回应和解决安全问题。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我们在技术和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必须以发展为制度设计的总目标。   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人工智能的安全与治理问题,关乎产业发展方向与速度,关乎供给双方权利与义务,更关乎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主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赵精武表示,一国对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不仅影响着本国的产业发展和风险治理,更决定着该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跨国特性也要求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2023年10月18日,我国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倡议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难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各国应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既能够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应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能妥善应对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问题。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程莹告诉记者,算法治理是在已有成熟业态之后,围绕网络平台展开的相对稳定、清晰、可预期的治理。当下的大模型具有扩展性强、迭代快速、商业模式尚在探索的阶段特性,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面临着“边发展边摸索边治理”的重大挑战。在我国,人工智能治理正从原则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规则规范。立法层面,既有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条款针对深度伪造、大数据杀熟等具体问题的治理,也有在部门规章层面关于算法推荐、深度合成、AIGC领域的要求。伦理层面,在《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规范下,进一步推进《科技伦理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落地实施。标准层面,我国发布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等,对人工智能提出了具体落地要求。   人工智能领域的专门法也在逐步推进中。今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表示,下一步将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立法,特别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有关伦理、道德、安全等重要问题,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 木 李 方 许 怡) 来源:经济日报
  •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新基石科学论坛”召开       4月29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新基石科学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   据了解。新基石科学论坛由腾讯公司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新基石科学论坛邀请多个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参与,围绕先进热功能材料这一热点主题,未来芯片冷却、高效热电转换、辐射致冷和清洁能源等未来应用场景,共同探讨材料科学“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   在新基石科学论坛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主任迪恩·托斯特,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王钻开,北京大学教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宋柏,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刘玮书和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教授鲁埈锡分别就现代物理有机化学的应用、仿生表面及应用革新、超高热导率材料、微小温差热电转换材料最新应用、人工智能如何让辐射冷却材料更“智能”进行了主题分享。   在论坛圆桌环节,中外科学家们还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实验室负责人许浩进行了深入探讨,展望材料科学的未来趋势与挑战、剖析国际视野、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思维在材料科学中的实践与意义,并与刚刚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分享了探索心得和职业发展路径建议。   作为论坛主持人,王钻开表示:“在当前的双碳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入先进热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探索,加速未来科技的产业化实施,将会成为推动产业颠覆性变革的基石。新基石科学论坛在展现先进热功能材料最新研究进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多领域、多维度的深度交流,并为青年科学家提供研究经验,为他们的未来研究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2022年8月,腾讯发起成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独立运营。作为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之一,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科研资助项目,支持杰出科学家潜心研究,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截至2023年底,共有313位优秀科学家获得资助。   “助力基础研究,是腾讯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腾讯公司副总裁刘勇表示,“未来我们将坚持以科技向善为指引,不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为推动北京率先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也期待科学家们能够硕果频出,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源动力。” 来源:新华网
  • 杨元庆:“新IT”赋能新质生产力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变革。《中国网信》杂志邀请国内外互联网领域知名专家,推出一系列署名文章与访谈,共同回顾波澜壮阔的30年。   1994年,通过一根64K带宽的网络专线,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行业由此发轫,筚路蓝缕,波澜壮阔,倏忽已经30年。   从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方兴未艾的智能物联网时代,中国数字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国互联网30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突破创新的历史,是社会各行各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不断融入全球化的历史。   我所在的联想集团,是中国互联网30年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984年,联想在北京中关村一家传达室里创立,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穿越互联网产业周期,至今正好40周年。40年里,我们扎根计算机行业,坚持技术创新,勇于国际化拓展,深耕实体经济,为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为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常言道,四十而不惑。回顾中国互联网30年历程,结合联想的发展,我们对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计算机(终端)的创新和普及,是互联网普及普惠的基础   还记得联想创立之初,电脑是常人难得一见的“奢侈品”,更别谈互联网为何物。1994年,也就是中国互联网元年,联想成立微机事业部,开始自主电脑品牌征程。在同国外品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联想凭借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和制造上的工匠精神,让个人计算机达到物美价优,人人触手可及。1997年,联想成为中国个人电脑市场第一,2013年成为全球冠军。   1999年,为了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上网,我们投入大量技术创新资源,历时一年,开发了国内首台具备“一键上网”功能的联想“天禧1+1”电脑。这项产品创下42项专利,走在全球计算机行业的前列,上市当年一炮而红,销售了100多万台,有力地推动了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而我们把电脑命名为“1+1”始于更早的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用了“谐音梗”,希望能助力实现一家一台电脑的梦想,让计算机普惠,到“天禧1+1”时,则是希望实现互联网的普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计算终端开始向手机、平板电脑等更加多元的形态发展,“人人上网、随时随地上网”成为现实;在智能物联网时代,手表、眼镜、AR/VR、工业传感器等各类智能终端都实现了“入网”,大大提升社会的网络化程度。现在,联想也已经建立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AR/VR、工作站等多元化的智能物联网终端产品组合,我们还在不断增强终端的算力,创新设备形态。   无论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还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都离不开强大计算力的支持   2000年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数据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持续增加,云计算兴起。行业企业、互联网公司、科研机构等对计算机的需求开始向算力更加规模化、集约化的计算集群转变。   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广,对计算力更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不仅要提升云端的算力,还需要终端和边缘侧更强的算力配合,建立“端-边-云”混合计算架构。   2002年开始,联想研制的“深腾”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在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现在,在全球最快的500套高性能计算机中,联想已经连续多年保持1/3左右的上榜总数,稳居全球第一,为气候变化、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科研提供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2014年,联想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近年来,还大力发展边缘计算设备业务。现在,联想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服务器供应商和存储设备厂商,产品覆盖了数据中心、公有云、私有云、边缘计算等各类计算场景,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推理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人工智能只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让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都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在行业智能化浪潮中,联想是一名先行者。2017年开始,我们基于“端-边-云-网-智”的“新IT”技术架构,利用自研技术,对“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进行智能化变革和升级,实现了提质增效和良好运营。在数智化的加持下,联想连续多年入选数据机构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2023年位居第八,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唯一上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也是排名最高的中国企业。我们全球最大的智能设备制造基地——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简称“联宝”),还被评为全球智能制造的标杆“灯塔工厂”。   联想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吸引了行业合作伙伴的关注和学习。于是,我们开始将自身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能力和对制造业的理解提炼出来,形成积木式的通用解决方案,嵌入针对不同行业客户所定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及服务中,为他们的转型赋能。   我们认识到,任何行业和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都离不开“端-边-云-网-智”的“新IT”技术架构的支撑。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一旦“新IT”技术架构与中国制造业相结合,让中国的数字经济植根于实体经济的厚重基座当中,相互作用、深度融合,就能形成新的效率红利、创新红利、低碳红利,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新动能。   2019年,联想整合各个业务资源,提出全新的智能化转型3S战略,从智能物联网(Smart IoT)、智能基础设施(Smart Infrastructure)和行业智能(Smart Verticals)三个维度发力,致力于成为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和赋能者。现在,我们已经为包括三一重工、吉利汽车、蔚来汽车、宁德时代等近千家大型行业企业提供了“新IT”智能化解决方案。   中国互联网即将迈入第四个10年。2023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加速发展,互联网行业面临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洗礼。同时,中国也踏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亟待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我们认为,当今时代,培育和创造更多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如何推动中国全行业、全社会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更加深度地融合。如果说数据是数字经济的生产资料,那么“新IT”就是推动人工智能普惠的基础设施,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者。   2023年,联想提出了“AI for All”的使命,我们希望能像当年推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普惠一样,让人工智能变得人人触手可及,真正惠及企业和个人。2024年4月,我们在中国发布了联想首款能支持个人大模型运行的AI PC人工智能电脑,同时还在打造更多混合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推动大模型在行业加快落地应用。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联想创立40年来,从计算机到计算力,产业报国的创业初心始终如一,坚持技术创新毫不动摇,扎根实体经济、助力“数实融合”的目标坚定不移。现在的我们,既有从容沉稳的“不惑之心”,也有勇于突破的“少年意气”。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途中,我们将继续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贡献联想力量。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玻璃新材料行业将继续围绕未来产业战略布局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赵秋玥)近日,第33届中国国际玻璃工业技术展览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展会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877家厂商参展,展品涵盖玻璃制品,新能源玻璃与信息显示玻璃等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并覆盖玻璃行业的全产业链。 在本届展会上,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中研院)聚焦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优质汽车玻璃原片、车载电子玻璃、高纯石英研制、玻璃流程工业智能化转型等,集中与行业领军企业签署项目合作。同时,通过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聚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研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寿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玻璃行业在规模上已经世界领先,信息显示玻璃、太阳能玻璃和特种玻璃技术整体处于先进水平。 彭寿认为,玻璃行业通过科技创新,为新型显示、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材料选择,已经实现传统行业的高端化跨越。未来应加大深海深空、量子科技、半导体和泛半导体等战略与前沿领域研发力度,让玻璃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针对先进玻璃材料行业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彭寿认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新高度、新技术、新产品,要以创新为核心,以质优为关键,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央应用研究院,中研院肩负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重任,要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玻璃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室一心”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作用,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 彭寿表示,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为未来战略布局打好基础;其次,要通过新技术、新工程、新要素壮大战略性产业,并围绕着绿色化、低碳化目标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第三,一定要深化先进玻璃材料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发展模式,助力玻璃行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当前玻璃行业发展情况,彭寿认为,必须按照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新赋能优势产业,更好支撑国内战略性产业发展,同时坚定国际化方向布局。 “玻璃企业特别是研究人员,要更加关注基础研究,重视国家未来产业布局,让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前沿性技术转变成为战略性产业。”彭寿说。 来源:新华网
  • 张平院士: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已成为6G候选技术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记者凌纪伟)从4月29日召开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6G创新发展论坛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获悉,由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关村泛联院构建的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已成为6G标准化组织关注的候选技术。   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泛联院院长张平表示,基于现代语义通信理论与技术体系,未来6G等通信系统有望在三项通信核心基础指标上获得数量级的性能提升,包括容量、覆盖、效率均将提升10倍,并为通信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范式革新。   据张平介绍,在经典信息论指导下的通信技术已经逐步逼近理论极限,未来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如何突破经典理论极限是整个业界都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关村泛联院另辟蹊径,推动从传输信息比特的经典通信向传输信息内容的语义通信的范式转变,构建了语义信息的基本理论框架,全面扩展了通信系统的理论极限。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有望突破经典信息论的局限,成为现代语义通信的指导理论。   据了解,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中关村泛联院研发了端到端现代语义通信系统,该系统不仅突破了语义通信在当前芯片、器件基础上的应用瓶颈,更成功验证模分多址、信源信道联合编译码等多项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性能,并在卫星通信中开展了实际场景的试验验证。针对现代语义通信的6G外场试验网也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内将陆续完成多项关键技术的实际外场性能验证。   “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已经成为6G标准化组织关注的候选技术,目前国家已成立了针对语义通信国际标准化的任务组,由我们牵头,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等国际国内30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完成的技术提案已超过40项。”张平表示,将广泛联合学术界、产业界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6G国际标准。   现代语义通信范式的变革将为数字经济新业态提供赋能。张平说,目前,这一技术已在高清视频传输、车联网、无人机网络、卫星通信及大规模物联网等场景验证了其优异的性能。未来,现代语义通信将通过赋能具身智能,助推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XR、智慧教育、元宇宙等创新发展。 来源:新华网
  • 神十七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3名航天员即将踏上回家之旅       新华社酒泉4月30日电 4月30日08时43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分离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工作交接。   在中国空间站出差的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已启程返航,踏上回家之旅。(记者李国利、张瑞杰、高蕊)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