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国提出到2027年底 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记者11月25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日前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5G规模赋能成效凸显。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85%,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75%,5G新消费新体验不断丰富。面向工厂、医院、景区等重点行业领域打造一批5G应用领航者,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1亿,大中型工业企业5G应用渗透率达45%。5G产业供给不断丰富。5G-A国际标准参与度持续深化,5G国内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完善,5G融合应用标准超150项。 《方案》围绕“应用升级,推动多方位深度赋能”“产业升级,构筑全链条发展支撑”“网络升级,提升全场景服务能力”“生态升级,强化多层次协同创新”等方面作出系列部署。 其中,在应用升级方面,《方案》提出5G带动新型消费扩大升级、5G赋能生产经营提质升级、5G助力公共服务普惠升级,包括“推动‘5G上车’,鼓励汽车前装5G通信模块,助力智能网联汽车智驾、智舱提质升级”“加速5G新通话、裸眼3D、云手机、5G消息等应用创新,实现5G新通话用户规模突破1亿”等。 在网络升级方面,《方案》提出纵深推进“宽带边疆”建设,加速5G网络向乡镇、行政村、近海、边疆等区域延伸,积极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增强网络覆盖能力。深入实施“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深化政务中心、文旅场所、卫生健康机构等重点场景覆盖,为公众提供更高品质网络服务。加速推动5G轻量化(RedCap)县级以上城市连续覆盖。加快5G-A商用网络部署,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成功发射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       新华社酒泉11月25日电(李国利、李欣媛)11月25日7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7次飞行。 来源:新华社
  • “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启动       记者24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自即日起至2025年2月14日,将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   根据通知,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问题。   根据通知要求,网络平台要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不得强制要求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记入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不得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   平台要全面公示热搜榜单算法原理,提升榜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完善榜单日志留存,提高榜单算法原理可验证性;健全水军刷榜、水军账号等违规行为、账号检测识别技术手段,严管不法分子恶意利用榜单排序规则操纵榜单、炒作热点行为。   通知明确,严防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交通违章率、事故发生率上升等问题;详细公示时间预估、费用计算、路线规划等算法规则。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通知提出,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数据安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算法的训练数据具有合法来源,及时检测修复代码安全漏洞和算法逻辑缺陷,定期对算法模型的可用性、可控性、可解释性以及数据处理、模型训练、部署运行等环节开展安全评估。   专项行动还提出算法导向正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自主可控、责任落实等工作目标,以及抓好组织落实、依法依规处置、压实平台责任、推动长效治理等工作要求。(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公布       11月23日,由国家数据局印发的《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公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可信数据空间这一新型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的系统布局。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可信数据空间运营、技术、生态、标准、安全等体系取得突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基本建成广泛互联、资源集聚、生态繁荣、价值共创、治理有序的可信数据空间网络,各领域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数据生态体系。   据悉,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可信数据空间须具备数据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三类核心能力。   《行动计划》部署了三大行动。一是实施可信数据空间能力建设行动,通过构建可信管控能力,提高资源交互能力,强化价值共创能力,打造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能力体系。二是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培育推广行动,主要是布局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推广,探索各类数据空间的场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三是推进可信数据空间筑基行动,围绕制订关键标准、攻关核心技术、完善基础服务、强化规范管理、拓展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全面夯实可信数据空间发展基础。   《行动计划》明确,支持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多方互信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协同上下游企业开放共享高质量数据资源,打造数字化供应链,提高计划、采购、生产、交付、运维等全流程协同效率。   《行动计划》还提出,开展可信数据空间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开展使用控制、数据沙箱、智能合约、隐私计算、高性能密态计算、可信执行环境等可信管控技术攻关,推动数据标识、语义发现、元数据智能识别等数据互通技术集成应用,探索大模型与可信数据空间融合创新。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支持、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标杆引领、推动交流合作等方式,促进可信数据空间高质量发展,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记者刘园园) 来源:科技日报
  • 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近日,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会上,共有19位科学家、196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方忠、汤广福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陈恺、张振雷、孙琼、杜强等8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博思维克、本诺伊·帕克丹姆等9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此外,52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13项,二等奖39项;2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120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1项,二等奖89项。   据介绍,获奖者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勇闯“无人区”,在前沿探索中抢占“新机遇”,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坚持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着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据统计,2023年度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6.5%,较上一年提升明显,在神经干细胞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基础性、原创性成果。   在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实现连续5年超半数。在京创新主体瞄准前沿科技领域,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大型粒子加速器、遥感气象卫星等重点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加速提升创新效能。   另悉,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全部获奖者中,4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六成。(记者 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
  • 力箭一号“一箭15星”发射成功 实现中国民营火箭首次国际化发射       11日12时03分,由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顺利将1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记者从中科宇航获悉,本次任务成功发射的阿曼智能遥感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进行卫星平台系统研制,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进行载荷及智能(AI)处理平台研制,是阿曼新一代人工智能企业的重要应用项目。   由此,本次任务实现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开启中国民营火箭国际化发射新篇章。   此次任务还发射了试验二十六号A、B、C星,吉林一号高分05B星、平台02A03星,云遥一号31星至36星,西光壹号04星、05星,天雁24星。这些卫星主要用于城市规划、农业监测、气象观测等领域。至此,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共将5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5吨。(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出炉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2023年,中国持续大力推动碳排放强度下降工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7.9%,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   2008年起,中国每年都会编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行动和进展。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中国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亿立方米,已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截至今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应显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近5亿吨,成交额297亿元,交易价格呈稳步上升趋势。今年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和成效。(记者李禾) 来源:科技日报
  • 工信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联合部署建设新材料大数据中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计划到2027年,搭建形成“1+N”(1个中心主平台、N个数据资源节点)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形成30个以上数据资源节点、30项以上材料大数据算法软件和工具、20种以上典型关键材料和产品的数据赋能应用示范;到2035年,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数据规模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据了解,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定位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型研发基础设施,旨在立足机制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构建新材料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产品研发中心、数据基础产品和定制化服务提供中心,主要功能为构建材料数据汇聚标准和融通平台、加强共性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材料数据软件产品开发应用、提供材料数据公益服务、加强材料基因领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材料数据和技术国际合作等。   《建设方案》明确了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一是搭建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中心主平台,统筹建门户、出标准、定规则;布局以商业化运营为主的数据资源节点,负责采数据、用数据、保质量。二是建立数据流通应用技术体系,包括标准规范体系、管理共享机制、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三是优化新材料大数据技术应用生态。着力研发关键技术和软件,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公益服务。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将会同相关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资金和数据渠道,加强人才激励、培养和引进,强化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扎实推进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举办       10月24日至26日,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石家庄(正定)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为主题,总体架构设计遵循“六大板块、全面联动”原则,设置了行业交流、综合展览、招商对接、路演推介、成果发布、智能体验六大板块,包含一场开幕式暨主论坛、一场人工智能大模型研讨会、五场行业交流活动、一场创新成果发布活动,以及展览展示和智慧出行体验活动。   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设置了主题馆、品牌馆以及室外华为鸿蒙智行体验区,总展示面积约3.5万平方米。   主题馆划分人工智能大模型、钢铁大模型、算力和数据要素四大主题展区。其中,人工智能大模型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今年以来河北省在医疗、中医药、港口、化工、金融、政务服务等10余个领域协同构建的32个垂类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及主要成果。钢铁大模型主题展区重点展示河北省8个市的20家重点钢铁企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情况。算力主题展区邀请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从上游算力芯片、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研发,到中游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算力中枢的构建,再到下游数据中心、算力服务的汇聚,展示发展成效。数据要素主题展区将科普讲解与项目展示相结合,介绍数据作用和价值。品牌馆集中展示人工智能、行业通用大模型、低空经济、空天信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数字河北等八大数字经济领域核心内容。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4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智慧绿色“链”未来       刚刚结束的2024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国内外300多家企业携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消费电子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趋势。   本届电博会以“绿色领航 数链未来”为主题,为观众带来了消费电子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你好,笨笨,比个心吧!”在人工智能展区一处展位前,一位参观的市民朝着地上的机器狗喊着。话音刚落,只见机器狗突然直立身体,用两条前腿摆出了一个“心形”姿势,引来不少参观者纷纷与机器狗互动。   “我们这款小型机器狗可以通过后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满足家庭生活、教育教学等多个领域的使用需求。”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郑绍珏说,比如在家庭生活场景中,可以训练其成为很好的“导盲犬”。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郭奎龙表示,新质生产力加速了消费电子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管理等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产业的竞争力。   操作台上,一个手握特制螺丝刀的机械手正在快速地给一块笔记本电脑电路板上紧螺丝。它能从装满不同规格螺丝的盒子里准确地选择适合的螺丝,然后迅速、精准地将其放置在电路板的预定位置并扭紧。   “这是我们为笔记本电脑装配等领域专门设计的一款工业级具身仿生操作机器人。我们给它输入了数千张学习样本,使其能够精准地判断电路板螺丝口的位置,从而高效、快捷地完成任务。”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曹学为说。   本届电博会从会场设计到展品展示,全程贯彻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展品展示方面,还新增光储充、智慧出行、智慧能源、节能减排数字化等展示范围。   记者在海尔集团展位前看到,“海尔绿碳计划”的标志在展位入口处格外醒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海尔集团推出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海尔将旧家电回收后,还将进行循环再造。比如,一台空调拆解后可回收14.6千克塑料,可用于再造约5个猫砂盒。   本届展会从18日到20日在青岛举行,共设置“智慧家庭”“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数智生活”“数字消费”五大主题展区,展示范围覆盖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新型显示、虚拟现实、智能制造、智慧出行等内容。来自中国、美国、荷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地区的300多家消费电子企业参展,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增加14%,涵盖55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首次参展品牌28家,品牌展商数量较上届增加10%。来自英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商协会和采购商也参与了本次展会。(记者 王凯)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