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谷神星一号完成“海上一箭6星”发射       记者从星河动力航天公司获悉,8月29日13时22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的组织指挥下,该公司在山东附近海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三运载火箭,顺利将6颗卫星送入535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发射的云遥一号15至17星,用户为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3颗卫星技术状态一致,配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掩星载荷及长波红外相机,主要用于提供气象观测服务。吉天星A-03星作为“吉天星A”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的首发星,配置高光谱遥感载荷,主要用于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技术验证,由苏州吉天星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独立研制与运营。苏星一号01星研制单位为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用户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卫星配置光学相机载荷,主要用于光学遥感成像技术验证。天辅高分二号卫星研制单位为湖南航升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用户为厦门天卫科技有限公司,卫星配置高光谱相机载荷,主要用于提供高光谱遥感数据服务。(记者付毅飞 张强 通讯员李宸) 来源:科技日报
  • 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建成       29日,2024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主场活动在重庆市举行。会上举行了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建成发布仪式,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起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实时测绘基准服务能力。   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是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坐标框架的同时,能够向公众提供实时亚米级的导航定位服务,并向专业用户提供厘米级乃至毫米级的定位服务。   “目前,我国已建成由全国3300余座基准站组成的一张网。”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陈常松介绍,通过整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资源,初步构建了一张网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国基准站资源统一站点管理、汇集存储、质量分析、共享交换,可提供全国用户统一注册、无缝漫游与协同服务。   目前,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服务已开通试运行,为各类测绘活动提供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服务,在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的同时,助力数字经济建设,为资源调查、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精准农业、大众生活、社会治理等提供高精度、快速、实时的导航定位服务支撑。   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司长周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建立新一代国家测绘基准体系,扩大一张网数据共享范围,提升服务精度和规模化服务能力,并鼓励支持基于一张网的社会化位置服务。(记者雍黎 操秀英) 来源:科技日报
  • 地球存在双极电场首次证实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借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耐力”号火箭任务数据,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首次成功测量了整个地球的电场,该电场被认为与地球重力和磁场一样重要。   这种电场被称为双极电场。科学家早在60多年前就提出假设,认为它驱动着地球大气层从地球南北极逃逸。“耐力”号任务数据证实了双极电场的存在,并量化了其强度,揭示了它在驱动大气逃逸和更广泛地塑造地球电离层(上层大气层)方面的作用。   了解地球大气层的复杂运动和演变不仅为科学家提供了地球历史线索,还能让他们洞察其他行星奥秘,并判断哪些行星可能适合生命存在。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飞越地球两极的航天器就探测到了一股从大气层流向太空的粒子流。理论家将其称为极风,并认为大气层中的外流现象可能是强烈的、未经过滤的阳光使大气中的一些粒子逃逸到太空中,就像水从锅中蒸发成蒸汽一样。   氢离子是极地风中最丰富的粒子类型,受到的向外力比重力强10.6倍。令人费解的是,观测到的极风中的许多粒子都是冷的,没有任何被加热的迹象,但它们却以超音速移动。科学家怀疑,有某种力量将这些粒子从大气层中“拉”出来,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电场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耐力”号收集的数据中,在约518公里高度范围内,电势变化仅为0.55伏特。半伏特只相当于一块手表电池的电压,但这个电压刚好可以解释极地风。研究人员表示,半伏特足以抵消重力,让粒子以超音速向上进入太空。   研究团队发现,双极电场将电离层的“标高”提高了271%。这意味着在更高的高度上,电离层仍能维持较高的粒子密度。双极电场就像一个“传送带”,将离子层“抬升”到更高位置。   双极电场作为与重力和磁场并列的地球基本能量场,可能一直塑造着大气层的演变。由于它是由大气内部动力学产生的,科学家预计,在其他行星(包括金星和火星)上也存在类似电场。(记者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 废弃太阳能电池板中银回收率可达98%       意大利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一种新技术,能从废弃的太阳能电池板中回收银,回收率高达98%。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环境技术与创新》杂志。   为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家正大力推广和采用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以替代污染严重的化石燃料。然而,随着这些绿色技术广泛应用,新问题也浮出水面,其中废弃的太阳能电池板如何处理成为一大难题。   此前研究显示,太阳能电池板中的铁、钢和铝等金属相对容易回收利用,但银等金属的回收却困难重重。因为银与铜几乎总是“形影不离”,难以分离。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银回收方案。   新方法巧妙运用了碱活化的过硫酸盐和氨。其中,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剂,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铜。得到的氧化铜可用作保护层,防止铜漏出。   研究团队通过不断调整参数,进行多种反应,最终确定了最佳的材料配比和反应条件:氨浓度为0.5摩尔/升,过硫酸钾浓度为0.2摩尔/升,反应时间为1小时。在这样的条件下,新方法能够成功地从样品中分离出85%的银。借助电沉积氧化还原反应,他们进一步将回收率提高到98.7%。 (记者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 4项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4年第17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批准《工业互联网平台 监测分析指南》、《工业互联网平台 解决方案分类方法》、《工业互联网平台 服务商评价方法》、《工业互联网平台 质量管理要求》4项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工业互联网平台 监测分析指南》国家标准给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分析的流程方法,可引导各类组织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分析工作,摸清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洞察研判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最新态势。   《工业互联网平台 解决方案分类方法》国家标准规定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编码,可引导各相关方高效开展平台解决方案的管理、描述与检索,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落地。   《工业互联网平台 服务商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规定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与实施过程等,可引导各方科学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能力评价、检索与遴选,从供给侧角度营造良性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   《工业互联网平台 质量管理要求》国家标准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服务提供方满足质量管理要求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可为相关单位科学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通用性实施方法论,助力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布轩) 来源:人民邮电报
  • “端到端”是自动驾驶最优解吗       最近,“端到端”在车圈火了!特斯拉基于“端到端”的FSDV12(完全自动驾驶)方案形成的标杆示范效应,叠加入华传闻,带动“蔚小理”等车企和华为、地平线等服务商纷纷转向,加码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   所谓“端到端”,其实是来自深度学习中的概念,英文为“End—to—End(E2E)”,指通过一个AI模型,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输出最终结果。应用到自动驾驶领域,意味着只需要一个模型,就能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收集到的感知信息,转换成车辆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加速踏板的踩踏深度以及制动的力度等具体操作指令,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用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说法,表现得“很丝滑”,更像“人类司机驾驶”。   此前,市面上绝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为传统模块化方式,即一个人工和智能两分天下的混搭系统:感知依靠神经网络,规划控制则使用人类手动设计的算法。这一系统的好处在于分工明确,发现缺陷便于分模块检查、解决。但问题是,这种模块化的自动驾驶系统在相对简单的驾驶任务上表现不错,而在复杂的驾驶任务面前,其天花板显而易见。就算是号称遥遥领先的城市高阶智驾功能,依然会有机械感,也会在汇入快速路、通过大型路口时宕机。   考虑到自动驾驶的核心挑战是解决无穷无尽的边缘场景,以有限人力解决无限长尾问题的成本和时间难以估量,数据化、模型化成为必然趋势。不过,端到端,同样是一个需要老师傅精心打磨的高难度技术活。   一方面,端到端需要海量高质量数据“投喂”训练。与大语言模型可以在互联网上爬取海量文字数据用于训练不同,端到端智驾需要的视频数据获取成本和难度极高。以特斯拉为例,目前其FSD累计学习的人类驾驶视频片段超过2000万个,而这一规模的数据仅采集成本就需要50亿元至80亿元。   另一方面,端到端需要强大算力的支持。自动驾驶涉及激光雷达、图像感知以及V2X车路协同等技术与解决方案。强大的算力不仅有利于实时处理海量数据,降低数据传输延迟,还可更好地支持面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高级别自动驾驶等全场景。然而,华为车BU、百度极越、蔚来、理想、吉利、长城、小鹏等国内企业算力增长目前均面临较大瓶颈。   问题还在于,算力与数据的制约又会显著影响算法的发展。虽然国内学术界提出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UniAD斩获2023年CPVR最佳论文奖,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向,但是在开环验证体系、小体量样本数据下开发的UniAD,上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工程化改造和大规模数据训练。   此外,端到端会同时放大自动驾驶系统的上限与下限。因为端到端构建的是一个神经网络黑箱,在获取更高上限的过程中让渡了一部分传统模块方案具备的可解释性。如何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保留可解释性,将那些不应被逾越的规则,比如别闯红灯,表征到神经网络中去,保证端到端能安全地落地应用、进化,也将是规控工程师们的重要课题。   攀登珠峰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中国西藏的北坡,另一条是尼泊尔的南坡。不管选择从南坡还是从北坡攀登,最终都将到达同一个顶峰。这与当前自动驾驶的发展路径有相似之处。虽然现在还很难判定端到端就是自动驾驶的最优解或最终解,但这并不妨碍企业创新探索。毕竟端到端能够比传统模块化方式更好地处理极端案例,并且代表了一种减少人工编码依赖的更高效的思路。基于这个路径,或许自动驾驶能够通往更高阶段。 来源:经济日报
  • 工程机械行业升级步伐快       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积极应对诸多因素影响和国际市场环境变化,攻坚克难,奋发有为,行业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果丰硕。”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及矿山机械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工程机械在国内外市场产销情况如何?行业呈现哪些新特点?下半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前景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研采访。   全球化布局产业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纳入协会统计的12大类主要产品国内外累计销售96.9万台,同比增长4.58%;其中,国内累计销售59.7万台,同比增长0.31%;出口累计销售37.2万台,同比增长12.3%。   苏子孟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实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挖掘机、装载机等呈现触底回升态势,挖掘机国内市场销量自5月份起连续每月实现正增长,触底回升态势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工程机械出口额在较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呈现平稳增长。自2020年开始,我国工程机械每年出口额保持大幅增长。据海关数据,今年1月至7月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为317.46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进口金额15.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出口金额302.19亿美元,同比增长3.89%。   从产品出口走向产业全球化布局。目前,海外市场整体需求呈现放缓趋势,但细分市场仍然需求旺盛。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致力于拓展海外业务,保持业绩、盈利双增长。这些企业立足海外长远发展,已从单一的产品出口逐步走向产业全球化布局。   “我们的全球化正在以产品出口为主转变为产业出口。希望通过全球化资源配置,加速企业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全球客户个性化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全球经营能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向文波说。   向高端智能转型   近期,由三一重机小挖研究院副院长高乐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洁团队合作研究的无人挖掘技术最新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成果中的E-GTN框架通过地形特征提取和多模态融合技术,基于强化学习和大模型架构,显著提升无人挖掘的决策能力和环境适应性。E-GTN框架的推出,为挖掘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探索。随着大模型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范围扩大,将带来更加精准、安全和高效的无人作业方式。   除了智能化步伐加快,以电动装载机、叉车、升降工作平台等为代表的电动工程机械增长也十分显著。首批搭载兰钧新能源324Ah商储电池系统的柳工电动装载机近日成功交付印尼苏拉威西工业园区,助力其自动化和电动化升级。此次交付不仅是兰钧新能源与柳工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柳工“以电代油”技术应用的典范。   通过显著降低能耗成本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柳工为绿色能源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数智化与低碳化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持续发展的新动能。苏子孟表示,虽然当前一些领域市场需求面临压力,但行业企业克服多重不利影响,针对市场需求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特点,进一步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市场竞争制高点和构建竞争新优势,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持续加快,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施工有序推进。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电动装载机累计销售5114台,同比增长361%;电动叉车销售46.9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24.2%,占叉车总销售量的70.8%;升降工作平台电动率超过90%。随着电池、电驱和控制系统研发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电动非公路自卸车、挖掘机、起重机、推土机、混凝土机械等已批量生产和投入使用。   苏子孟表示,我国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形成专业技术支持体系,为接下来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提到,企业应该直面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与使用场景融合度不够、产业链培育迟缓、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不成熟、充换电基础设施薄弱、维保服务力量不足等问题。   增长潜力强劲   8月27日,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33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2.05%,总体保持稳中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公司主营业务智慧城市服务营业收入54.08亿元,同比增长4.80%,实现环保装备持续领先,城市服务高速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盈峰环境公司负责人表示,得益于持续深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核心技术,公司打造了实力更强、布局更深、产业更完整的新能源环保装备产业链。   展望下半年,苏子孟认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支撑工程机械行业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继续集聚增多。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政策效应叠加发力,特别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将为工程机械释放有效的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环境将稳步改善。   方正证券研报也提出,进入下半年,工程机械行业完成触底的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在国内市场方面,今年年初至今,小型挖掘机、中型挖掘机逐步呈现回暖趋势,企稳回升概率较大;在海外市场方面,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开机小时数持续处于高位,高景气度有望持续,现阶段具有优秀本土化建设及渠道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虽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但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等越来越受到国际用户认可,企业海外业务布局不断完善、升级,下半年行业出口额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下半年,工程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继续保持企稳恢复、稳中有进态势。”苏子孟建议,各企业要持续把握好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继续坚持市场机制,需求牵引;坚持战略引领、开放合作、突出主业、精细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做到稳中求进、创新发展;要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刘 瑾) 来源:经济日报
  • 英伟达营收展望未满足高预期 引发市场失望情绪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8月28日,英伟达公布了截至自然年2024年7月28日的公司2025财年第二财季财务数据,同时公布的还有第三财季业绩指引。由于指引未能达到华尔街最乐观的预期,并有消息称其大肆宣传的Blackwell芯片生产出现了问题,公司股价盘后一度大跌超8%。   财报显示,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为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分析师预期为288.6亿美元;净利润为16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分析师预期为146.4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68美元,上年同期为0.27美元,分析师预期为0.64美元。   英伟达预计第三季度收入将达到约325亿美元。虽然分析师平均预期为319亿美元,但预期区间高端达379亿美元。英伟达还表示,其备受期待的新型Blackwell芯片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令公司股票盘后下跌。   英伟达的季度报告在几乎所有指标上都达到或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但英伟达的投资者已经习惯了井喷式的季度业绩,最新的数据未能令市场感到满意。WestPark Capital分析师卡尔文·加里盖恩称,对于抱有较高期望的投资者来说,英伟达第三季度营收展望仅仅略高于市场平均预期是不够的。   为了安抚市场,英伟达宣布了最新的股票回购计划。8月26日,董事会批准了额外的500亿美元股票回购授权,并无到期期限。分析指出,该公司的表现一直很好,但因为市场预期被推得很高,以至于越来越难打动投资者。   在发布公告之前,人们一度担心英伟达的新型Blackwell芯片设计存在问题。英伟达承认在生产方面存在问题,表示正在进行改革以提高生产良率,即合格产品的比例。同时,英伟达预计该产品将在第四季度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英伟达首席财务官(CFO)克莱特·克罗斯说,二季度向客户交付了Blackwell架构的样品。Blackwell的生产爬坡计划于第四季度开始,并持续到2026财年。Hopper芯片需求强劲,预计2025财年下半年出货量将增加。   英伟达是今年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2024年迄今,英伟达股价已经飙升了159%,涨幅超过了所有其他半导体股票。英伟达的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排在其后的10家最大芯片制造商市值总和。不过,市场对该股还有多少上涨空间存在疑问,第二财季亮眼的营收和净利润似乎并未打消市场顾虑。(记者 秦天弘)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新华视点|数字人带货,能带火吗?       深夜,点进直播间,连续直播数十小时却依旧精神抖擞的主播还在滔滔不绝推荐产品,并且在反复介绍产品特性的同时,穿插着与观众的互动。如果不是屏幕角落的一行小字,很难发现这名不知疲倦的主播实际是数字人。       近期,“数字人带货”概念再度火爆,不少头部平台纷纷推出数字人主播。在AI技术加持下,低成本的数字人成为电商竞争的又一赛道。但数字人带货,真的能带火吗?    批量化“制造”主播时代来临   不久前,某知名企业家的数字分身“首秀”在一片红海的电商领域又激起浪花。“上链接前必须给大家一些小惊喜。”“来,咱们直播间评论刷起来。”这场直播不到一小时就吸引超两千万人次观看,“数字人带货”这一概念再度被炒热。   近两年,AI技术的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数字人走入直播间。   通过接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再根据商家需求和产品特点进行调校,一名不知疲倦、反应迅速的“主播”便应运而生。“目前头部厂商竞相争逐的数字人,大都属于此列。”天津灵境智游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洪志说。   不需场地、不需事先排演、简单输入内容就能开启直播,批量化、低成本“制造”主播的时代已经来临。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数字人、虚拟人”相关企业已达99.3万余家,其中超过40万家是2023年新增,同比涨幅达到42.3%。   今年“618”期间,不少电商也将数字人作为推广手段。根据京东数据,其云言犀数字人在超过5000个品牌直播间亮相,直播累计时长超过40万小时,吸引超过1亿人次观看,互动频次高达500万次。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人带动的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3334.7亿元和205.2亿元,预计2025年将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   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2024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认为,AI技术的广泛介入极大提升了数字人的交互能力、内容生成能力及智能化水平。“未来数字人可能成为AI技术的具象化载荷,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说。   从“心”到“芯”,能否让消费者放心?   数字分身优势何在?   “少则几千块就能完成整套虚拟形象的设计,加上一般的直播设备也不过万元。”程洪志表示,数字人直播带货在创意创新、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优势,其中商家最看中的便是“低成本”。与真人主播团队在培训、薪资等方面的支出相比,数字人直播只需一台电脑和一名运营,可大幅降低成本。   尽管优势显著,但在实际投用过程中,“水土不服”的现象也难免发生。“总觉得怪怪的。”“主播是真人吗?”在数字人直播间,不时飘过的弹幕,体现着不少消费者的心态。   一些数字人在外观上“以假乱真”,但想要跨越“心”与“芯”的距离,并不简单。   “太标准了,说什么都是一个模子,还容易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某平台店铺商家刘雪颖在试用数字人主播后,决定再观望一阵。“尤其是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或客诉的时候,基本需要依靠人工。”   更重要的是,真人主播对观众的情感陪伴难以被数字人替代。“有很多主播都会记得老顾客并互动,被真人关注的感觉是AI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一名消费者直言。部分头部直播间负责人表示,良好的品牌商誉依赖日常的情感与信任积累,他们对投入数字人主播仍持谨慎态度。   在AI生成形象愈发真实清晰的当下,主播身份无法分辨,成为在售假违法后确认主体明晰权责的主要困难。此外,也有网民“吐槽”称,在数字人直播间买到假货,想要退款索赔却“人去楼空”。   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表示,数字人在减轻中小商家运营成本的同时,也给部分违法者提供了“空子”。技术企业提供从账号创建到直播技术支持的整套服务,部分不法商家提供文案并选定形象,就能无需固定场地、快速直播、收钱跑路。   另外,未经授权传播和使用虚拟数字人,还可能涉及侵权问题。刘慧磊表示,定制数字人模型时,如未经他人同意而使用真人姓名、声音、肖像等,有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克隆声音、语音合成等相关技术,同样也有侵犯知识产权的相关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直播间使用数字人主播,却并未对消费者做任何提示。去年5月,抖音提出发布者应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帮助用户区分虚拟与现实,并严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发布侵权内容。微信、B站、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也相继发布相关规定,但规范效果仍不及预期。    未来何去何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等作出新的部署。   不少专家预测,数字人相关技术将以加速渗透的形式,走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电商为切入点,使AI技术更好用于促进消费和行业扩容,几方面工作仍有待推进。   刘慧磊表示,不同于传统直播带货,数字人的介入使得法律责任归属变得模糊。他建议,应在法律实践中区分商品本身的生产者、经营者与AI数字人运营者、技术提供方在产品责任中的不同地位,划清责任边界,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也为技术良性发展提供指导。   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在明确标识和规范监管的基础上,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虚拟现实(VR)全景和数字人等技术,拓展电商直播场景。   7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此也作出规范:经营者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在其首页、视频画面、语音、商品目录等处以显著方式标明或者说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程洪志建议,一方面,直播平台应在显著位置增强对消费者的提示,并将数字人告知等列入直播条款,从源头约束相关方。另一方面,应强化对于直播搭建者的资质审查,建立相关人员黑名单制度,减少依赖数字人技术“改头换面”的情况。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等专家表示,伴随大模型技术发展迭代,未来数字人的性能将更加强大,“直播的实时性,对于数字人及背后大模型内容生成的严谨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反哺技术成长。”   沈阳等专家认为,数字人行业也需不断提升智能交互能力,通过明确的品牌形象和个性、长期稳定的优质内容输出,逐步建立用户信任。头部企业在促动消费的同时,应注重过程中的优质数据分析与技术的优化迭代,做好基层技术与消费市场的相互拉动、共同成长。(记者郭方达、梁姊) 来源:新华网
  • 2024数博会发布10项领先科技成果       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会8月2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会上公布了10项领先科技成果和57项优秀科技成果。   据了解,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旨在展现全世界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彰显大数据领域从业者的智慧和贡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是目前国内大数据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   本次发布的10项领先科技成果涉及企业管理、农业生产、数据安全、交通出行等方面,旨在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相关成果具体包括:阿里云飞天企业版“新一代多芯多算力”政企云平台、复杂环境下农业病虫害的多模态大数据精准鉴定技术、高效动态防护云安全防护与应用程序接口(API)精准检测技术、基于SBOM的软件供应链安全核心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创新实践、中国移动发布的九天川流出行大模型、蚂蚁数科隐私计算技术平台(FAIR)、ModelArts Studio大模型即服务平台、提高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相关数据库及软件开发与应用、天翼云一体化计算加速平台、中国联通超大规模湖仓一体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据组委会介绍,今年的评选从5月开始面向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主体征集,最终收到科技成果275项,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云计算、数据安全等领域。   据介绍,本次评选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共同参与,组建评审专家委员会,按照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引导性等标准,保证评审公正、专业。(记者吴思)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