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向新向智向未来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中国证券报》4日刊发文章《向新向智向未来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文章称,利用新兴数智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突出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范式;鼓励国产智算软硬协同,支持大模型创新与应用;加快推进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发展……多名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立足行业现状及趋势,热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他们认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推进经济新动能成长壮大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正在变革、重组生产要素。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CEO周源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技术为技能培训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机会,促进技能培训行业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落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可以实现更加个性、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学习体验。   人工智能被看作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加速迭代,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以智能制造、数字工厂、绿色工厂为代表的生产新模式,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面貌。   “过去几年,我们全力贡献产业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提供包括全栈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丰富的经验和案例、全球化的服务能力,携手产业和行业伙伴加快推进数智化创新应用的规模化商用,在工业现场网、工业制造、矿山、钢铁、港口等多个领域形成一系列标杆案例。”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对记者表示。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   ——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锻造更强的产业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表示:“我们正在围绕工业发展以及人类生命健康需求,探索核能的多用途利用,不断释放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和社会价值。秦山核电站机组利用冬季剩余热能,已经实现给居民供暖,代替了原来碳排放比较高的煤电供暖,这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体现。此外,中核集团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高温气冷堆的高温蒸汽,能够满足绿色制氢要求。”   我国经济新动能不断壮大。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同比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5.4亿千瓦,同比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同比增长23.3%;3D打印设备产量278.9万台,同比增长36.2%。   前瞻布局未来重点产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刻不容缓。   “作为未来产业,量子科技距离技术成熟仍有很大一段距离,可一旦成功部署,产生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路径仍在探索,企业的研发实力有待提升。”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表示,量子科技被普遍认为将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   杨智认为,我国应尽快打牢基础研发力量,布局新兴研发力量,强化企业研发力量,形成“产学研用资”协同的研发体系。比如,加快量子科技产品国产化和技术换代,支持下游应用单位逐步使用国产化量子科技产品。   脑机接口更是时下产业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门前沿技术赛道。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表示:“脑机接口技术从学术探索正快速走向应用转化。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交互,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加速我国推进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黄立建议:一是完善植入式脑机接口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二是鼓励脑机接口产品临床试验、上市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化进程。三是建设国家级脑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创办综合性医工结合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激发创新主体更大活力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而且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周源说。   多名代表委员认为,要多策并举调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生命科技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实现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跨越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我们将深入推进‘二次创业’,持续研发创新,加大对生命科技关键底层技术、关键赛道的投入,深入打造精品工程,努力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在1到3个细分领域做到全球前三。”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说。   张学武表示,在产业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张学武认为,国家应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多向中小企业倾斜,激励中小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稳健发展。具体包括: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设立中小企业技术转让资金,促进成果转化;在财政资金科技计划中引入充分竞争机制;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   多名代表委员认为,要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效能。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表示,生物医药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金额大、研发成果不确定”的特性,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是推动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登陆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有效解决了医药创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金问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发展,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和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大,企业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绩。”丁列明说。 来源:新华网
  • 央企加快布局发展人工智能 国务院国资委近期召开“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会议要求,中央企业要加快布局和发展智能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等。业内人士指出,中央企业加大力度投资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增强核心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通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中央企业可以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未来,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可能会不断增加。 多次“点题”人工智能 “推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在上述专题推进会中,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如是说。会议认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国资央企发挥功能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了解,这是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多次在AI领域要求中央企业加快发展的“点题”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7月举办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曾提出,国资央企要将人工智能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之一。 此后,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要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密集部署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是其中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关键引擎之一。”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认为,中央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促使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国家的信息安全和国家自主可控性。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产教融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认为,中央企业加大力度投资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既是增强核心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一方面,人工智能关联度高、影响面广,也是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支撑,中国需要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夯实发展基础,构建发展优势,中央企业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责任;另一方面,中央企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进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掌握并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路径。 快马加鞭推动多场景应用 近年来,中央企业持续发力,不断在业务场景中推广人工智能的应用。如国家能源集团近期正式发布上线的“智能无人评审系统”已实现非招标采购全类别(物资、工程和服务)、全评审方式(询价通知单、最低价、综合评估法)全覆盖,智能评审准确率达97%。该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采购场景创新,实现了采购评审“靠人-少人-无人”的突破。 在国家电网公司,未来电网在“源网荷储”各环节,处处都需要智能化、数字化的监控、通讯和控制系统来保证电网的可靠运行。近日,具备水下电力线路基础检查功能的水陆两栖机器人正式“上岗”,这台水陆两栖机器人由国网浙江电力绍兴供电公司自主研发,主要由履带机构和悬浮姿态控制机构组成,通过水下电缆实现有线供电和通信,实时传输各项数据,在不断探索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与传统电网业务的融合路径中,实现电网业务在运维、检修、安监、检查等各生产环节向“机器代人”模式的转变。 此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中央企业成立了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子公司。如中国电信2023年12月成立中电信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范围包含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推进会中,共计10家中央企业签订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会议还指出,中央企业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深入推进产业焕新,加快布局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华福证券研报指出,中央企业具备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等优势,中央企业入局有利于加快完善我国AI产业发展基础底座,促进形成产业示范项目为其他企业创新提供方向。 周丽莎认为,通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中央企业可以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同时,还有助于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投资或将增加 中央企业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中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夯实发展基础底座,把主要资源集中投入到最需要、最有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更好发挥跨央企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 周丽莎认为,未来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增加,包括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并购和重组,通过并购和重组来获取关键技术、市场份额和人才。 国盛证券研报指出,中央企业带头推进国产算力,加速建设智算中心。从“东数西算”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再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验证了算力资源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成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智能算力中心,需要以“国家队”力量为核心,辅助以强大的能耗管控力、降本增效能力、网络可视化能力等。 刘兴国认为,中央企业投资发展人工智能,应当做好统筹谋划,切忌一哄而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既要注重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也要注重协同推进,各有侧重。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聚焦于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具有制造能力与经验的企业,可以聚焦于人工智能重大关键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具有应用场景优势的企业,则应将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应用上,同时也可以兼顾与拥有技术或制造优势的企业开展联合研发。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国务院国资委要做好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引导,避免出现分散重复投资的不利局面。既要引导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分工协作,形成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又要引导中央企业联合投资联合研发,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合力,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取得产业发展引领力与控制力。 据悉,在今年1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下一步将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记者 沈寅飞)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将面向市场推出 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 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运营商,中国卫通将向市场提供更多的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联合航空公司推出航空卫星互联网产品流量套餐。 2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发布会,介绍2024年宇航任务整体情况,这是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据来自中国卫通市场部的专家介绍,搭乘航班的机上旅客可提前查询互联网航班,并通过互联网便捷购买卫星互联网流量套餐,旅客能够在空中使用自己的手机或其他终端连接机上Wi-Fi,流畅地观看视频、浏览网页,实时观看体育赛事,网速相当于4G的流畅程度。 当前,卫星通信应用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民生的各领域、全过程,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之一,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石。 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卫通是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等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我国唯一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和国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也是我国卫星通信产业链链长单位。(记者 胡喆)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恒星周围水蒸气重量首次算出       意大利天文学家在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圆盘中发现了水蒸气,恒星盘是行星正在形成的地方。据1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观测结果显示,在距离地球450光年的金牛座的年轻类日恒星HL Tauri的内盘中,含水量至少是地球所有海水的3倍。这是科学家首次计算出恒星周围水蒸气的重量。   水是地球上生命的关键成分,也被认为在行星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之前,天文学家还无法绘制出水在稳定的恒星盘中的分布。   但此次,研究人员不仅可探测捕捉到详细的图像,还在距离地球450光年的距离上对水蒸气进行了分析。   用地面望远镜观察水绝非易事,因为地球大气中丰富的水蒸气会降低天文信号。此次新发现归功于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ALMA的能力可以显示出一公里距离内小到人类头发丝的细节,而且ALMA位于海拔约5000米处,这一高而干燥的环境可提供特殊的观测条件。迄今为止,ALMA也是唯一能够绘制出水在遥远行星形成盘中分布的设施。   研究人员在HL金牛座盘中正在形成行星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水,这里的天体正在“疯狂”收集物质。而水蒸气可能会影响此地行星的化学成分。   研究人员表示,构成圆盘的尘埃颗粒是行星形成的“种子”,碰撞并聚集成围绕恒星运行的越来越大的天体。在温度足够低的地方,水可冻结在尘埃颗粒上,物质会更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因此这是行星形成的理想地点。(记者 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 迄今最重超大质量黑洞对发现       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北双子座望远镜的档案数据,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重的超大质量黑洞对,两者的“体重”为280亿倍太阳质量。这一发现有助科学家厘清一个长期存在的未知之谜:为何在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并合事件很难发生。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天体物理杂志》。   研究团队分析了位于椭圆星系B2 0402+379内的超大质量黑洞对。这是唯一被分析得足够详细的超大质量黑洞对,且两个黑洞间仅相距24光年。这两个黑洞如此靠近,预示着它们可能会发生强有力的并合。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对黑洞在此距离上已停留了30多亿年。   论文合著者、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罗杰·罗曼尼表示,为更好地了解这个系统的动力学及其未并合的原因,他们查阅了北双子座望远镜的档案数据,确定了黑洞附近恒星的速度,并由此推断出这对黑洞的总质量为太阳的280亿倍,是迄今测量到的最重的黑洞对。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测量结果不仅为研究双黑洞系统的形成及其宿主星系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支持了一个长期以来的理论,即超大质量黑洞对的质量是阻止其并合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拥有较轻黑洞对的星系似乎有足够恒星和质量来让两者发生并合,比如2015年,科学家通过引力波检测到恒星质量黑洞发生并合。但由于这对黑洞非常重,需要大量恒星和气体才能完成这项工作。鉴于B2 0402+379星系内缺乏足够物质来做到这一点,这对黑洞的并合因此停滞不前。   罗曼尼指出,这对黑洞最终能否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并合还有待确定。如果它们并合,所产生引力波的强度将是恒星质量黑洞并合的1亿倍。(记者 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       新华社西昌2月29日电(杨晓敏、崔婉莹)2月29日21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0次飞行。 来源:新华网
  • 《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发布       29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以下简称《目录》)正式发布。   据悉,为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基础上,结合绿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修订形成上述《目录》。   “《目录》共分三级,包括7类一级目录、31类二级目录、246类三级目录。”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注意到,7类一级目录包括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及绿色服务。以节能降碳产业为例,其具体包括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交通装备制造、节能降碳改造、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温室气体控制5类二级目录,节能锅炉制造、节能窑炉制造等38类三级目录。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提到,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相比,《目录》主要有4方面变化:调整目录名称,全面落实“双碳”目标;优化目录结构,更好厘清产业边界;拓展覆盖范围,增补重点新兴产业;明晰产业内涵,强化法规政策要求。   其中,在增补重点新兴产业方面,新增了温室气体控制、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绿色技术产品研发认证推广、新污染物治理、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的绿色低碳转型重点产业,引导政策和资源支持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目录》根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绿色发展目标任务要求,明确了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需要重点支持、加快发展的产业,细化了相关产业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有利于强化产业绿色发展导向,推动形成各方支持政策合力,为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刘园园) 来源:科技日报
  • 202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推进两大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统筹推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和载人月球探测两大任务。   目前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各项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各项研制建设进展顺利。   据悉,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两次货运飞船补给、两次载人飞船发射和两次飞船返回任务,航天员乘组接续飞天、长期安全驻留,空间科学实(试)验成果丰硕,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正不断显现。目前,驻守空间站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身心状态良好,预计于4月底返回。   2024年,该工程规划了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和两次货运飞船补给任务,天舟七号货运飞船补给任务已于1月圆满完成,后续还将陆续实施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及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补给任务。执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此外已安排在轨实施150余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应用与技术成果。   瞄准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目标,2024年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也将加紧推进。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主要飞行产品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文昌发射场配套登月任务的各项测试发射设施设备也将全面启动建设,各系统相关研制建设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   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始终坚守的原则。后续,我国将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与联合国外空司等机构的国际合作项目,并愿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发展,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记者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DNA精准操纵、揭示人类细胞DNA复制起始新机制、“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   本次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承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科学通报》协办。《中国基础科学》等推荐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正式发表的600多项科学研究成果,由近10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从中遴选出30项成果,在此基础上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2100多位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专家对30项成果进行投票,评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了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名单。   据了解,“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自2005年启动已成功举办19届。该活动旨在宣传我国基础研究重大进展,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开展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记者 操秀英) 来源:科技日报
  • Sora远不是人工智能终点       无论什么大模型,贴近产业才有未来。人工智能只有赋能千行百业,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要正视中美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差距,但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在制造业、服务业、交通业、健康教育等领域拥有丰富应用场景,加之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大语言模型ChatGPT的热潮还未退去,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又惊艳亮相,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ChatGPT和Sora都证明,人工智能所孕育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有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领头羊”。Sora远不是人工智能的终点,作为一项使能技术,人工智能还会有更大空间、更多可能。   Sora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学习、理解和模拟,这是人工智能的精髓所在。此前推出的文生视频产品大多只能生成几秒到十几秒的连贯视频,而Sora能将简短的文本描述转化成长达1分钟的高清视频,且视频更为真实立体,场景复杂、角色多元,画质卓越、连续稳定。以假乱真的背后,靠的是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海量视频,实现生成视频,还能基于视频扩展视频,Sora延续了OpenAI的规模法则,即“大力出奇迹”。正是这种学习模拟能力,使得Sora看起来是一个“文生视频”的工具,本质是一个通用的“物理世界模拟器”。   无论什么大模型,贴近产业才有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早期出现的技术大多着眼于解决虚拟世界的问题,因而没掀起太多波澜。此前,ChatGPT写诗作画的表现虽令人震撼,但业界很快明确,聚焦特定领域、针对特定场景、解决特定问题的行业大模型才有更多市场机会。此次,Sora距离产业就更近了些。正如不少人发问,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视频,电影还需要人拍吗?市场机构预测,Sora将率先在短视频、广告、互动娱乐、影视制作和媒体等行业中应用,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只有赋能千行百业,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   要正视中美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差距。Sora的惊艳登场,也让人工智能产业从业者看清了差距。一直以来,中美两国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梯队。从科研成果、投资排名、大学排名等多项指标来看,中国多年来保持全球第二的水平。但类似ChatGPT、Sora这样的原始性创新、颠覆性技术却没有出现在中国,差距在哪里?人才、数据、算力被视为关键三要素,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亟待突破的瓶颈。   当然也不必妄自菲薄。要看到,中国仅用了一年,就实现了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迅速追赶,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技术进步飞快。更要看到,中国具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数据规模,将为人工智能训练提供海量的资源支持。同时,中国在制造业、服务业、交通业、健康教育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加之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等方面均有所进步。   新时代催生新技术,新技术创造新时代。进入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有了更多“原料”和“出路”,具备更大的赋能力量。ChatGPT也好,Sora也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奔涌而来。谁能牵住人工智能这只“领头羊”,谁就能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激发更多新质生产力,在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中掌握关键引擎。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