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建造完工       1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广东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建造完工。“海基二号”刷新了结构高度、重量、作业水深、建造速度等多项亚洲纪录。   “海基二号”作业海域平均水深约324米,导管架总高338.5米,超过北京国贸三期主楼高度,总重达37000吨,用钢量接近国家体育场“鸟巢”。因此,面临着地基沉降、大型吊装、重量尺寸控制、装船运输、安装等一系列技术挑战。   “项目团队与国内钢铁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了适用于海洋工程的新型420兆帕级超高强钢厚板。”中国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付殿福介绍说,“海基二号”应用S420级高强钢超过2万吨,通过这一创新材料的应用,不仅攻克了超大型海洋平台轻量化设计的关键技术,使“海基二号”导管架成功减重5000吨,节省了上亿元的材料及船舶改造费用,而且为国产高强钢在海洋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该项目统筹优质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全面掌握了超300米水深导管架的自主设计建造成套技术,仅用26个月就完成导管架建造,关键尺寸精度控制在5毫米之内,创造了亚洲超大型深水导管架建造速度和精度新纪录。   “海基二号”在国内首次成功将导管架平台应用水深提升至300米以上,可大幅降低开发投资、工程建设和生产成本,使大量潜在的深水边际油田开发成为可能,为经济有效开发我国中深水海域的油气资源开拓了一条新路。   据了解,“海基二号”计划于近期进行海上安装,建成后将服役于珠江口盆地的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推动亿吨级深水老油田焕发新生机,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能源新动力。(记者操秀英) 来源:科技日报
  •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拔尖创新人才”现在是全社会的一个热词。   “我们正日益走到世界舞台中心,走进科技创新领域的‘无人区’,很多领域急需一批站在最前沿、具有创新眼光与引领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表示。   在张荣看来,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在自身专业领域有过硬的本领,还应具有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这四个特质。具体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创新引领作用,有家国情怀、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宽厚的同理心,有与时代特征相匹配的思想观念、技能与素养,能够与社会、国际同行有更多互动。   探索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智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创新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是关键。“大学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探索育人模式改革,提升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陶智建议,鼓励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禀赋特长开展个性化培养,支持学生针对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十年磨一剑”的研究探索。同时,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培养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探索类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微课题”,激发研究志趣,培养科研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置源自实际问题的高阶挑战项目,引导学生选定研究方向,为开展持续攻关打好基础。   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为此,陶智建议在高校探索项目制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试点。“在高校设立集成多个学科的特色培养项目,以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对课程、师资、平台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支持学生‘多学科’培养、‘多指标’评价。”陶智说。   创造更好的育人生态   高校还应创造更好的育人生态。张荣认为,高校应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统一模式培养向个性化培养转变。“以往都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自主兴趣,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学校应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和想法,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学生自己希望的样子。”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让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先进理念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张荣说:“如果不能将高等教育开展的改革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可能很多比较理想的人才培养设计将建立在不牢靠的基础上。”   2021年,厦门大学与厦门第一中学签约携手展开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探索特色顶尖人才衔接培养机制。   “这是厦门大学积极将中小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衔接联动起来的实践。未来,希望将更多新的教育理念在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身上得到更多体现。”张荣说。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则提到,对拔尖创新人才来说,早期培养很重要,应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注重培养科学精神。比如,在学校里建立更多的科技类兴趣小组和创新实验室,在课堂里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技术和各种教学方法,中考、高考设置更多样化的评价招生方式,鼓励社会开展各种科技类实践活动和比赛,对天赋异禀的孩子多一些宽容。(记者 孙 瑜) 来源:科技日报
  • 拓宽增收渠道 多重举措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着眼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从“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加强农村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计划报告提出一系列务实举措。   记者了解到,当前,不少地方正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促进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更好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带就业促增收作用。   “这块黑猪肉在购物车链接,喜欢的朋友可以去拍。”在网上的彭家沟村爱心助农直播间,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焦宪正拿着猪肉,隔着屏幕向网友展示。   “我们从去年开始搞网上直播,卖新鲜腊肉,打出了品牌,产品卖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还有一单卖到了新加坡,这位客户还一直在回购。”焦宪说。   不只在彭家沟村,如今,电商直播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新农活”。在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当地利用直播电商帮助土糖、地瓜、腊肠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外销。“儋州的东坡红米半年卖出了5000余斤,还经常断货。”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少玉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达2.49万亿元和0.59万亿元,增速均快于网零总体。   “要带动小而散的农户增收,必须要提升农户对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的认知和参与度,进而切实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吴少玉说。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农产品搭上了电商平台,但现在一些地方乡村物流配送能力不足,好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交通不便带来的物流配送难是目前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我们村在流通环节遇到的难题。”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表示,很多边远乡村物流成本偏高,压缩了农产品利润空间,最终导致好的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对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等作出部署。计划报告也指出,加强农村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   国家邮政局此前介绍,2023年,邮政快递业加快健全县乡村寄递服务网络,累计建成1267个县级公共寄递配送中心、28.9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和19万个村邮站。2024年,仍将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寄递网络体系。   在李君看来,大部分快递物流机构在乡、村两级的布点仍有不足,特别是在村一级,应该建立更多的快递物流站点,打通最后“一公里”。此外,吴少玉建议,还要加快探索在产地田间形成“生产+仓储+保鲜+销售”模式,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   乡村产业发展,最终还是要着眼于带动农民增收。计划报告指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应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涉农企业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让农户成为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主体,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增值收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说。   在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方面,李君认为应该立足资源禀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要多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地让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党委书记逄子剑说。(记者 汪子旭 萧永航 闫睿 夏天 张瑜)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全球科技公司竞逐AI功能电子消费品       全球各大公司近期对人工智能(AI)应用的布局竞争愈演愈烈,纷纷向消费者推出以AI技术为主导的产品或服务。业内人士称,AI应用设备将是消费市场新的竞争高地,而中国厂商有望在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在电脑产品方面,微软、苹果近期上市最新AI技术引领的新产品。微软将于3月21日发布Surface Pro 10和Surface Laptop 6。据介绍,新品将搭载“AI Explorer”功能,这也是AI PC(人工智能个人电脑)与普通PC的区别所在,AI Explorer可以在任何应用程序上运作,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搜索文档、网页、图像和聊天。与此同时,苹果也将新款电脑押注于AI,以扭转其Mac业务的颓势。   华福证券认为,在芯片的良好支持下,联想、惠普、戴尔等终端厂商的AI PC产品正加速落地,2024年有望成为AI PC规模出货元年。群智咨询预测,2024年全球AI PC整机出货量将达到约1300万台,而在2025年至2026年,AI PC整机出货量将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年增长率,并在2027年成为主流化的PC产品类型。   在另一大电子消费品智能手机领域,业界也将2024年定义为AI手机元年,以韩国三星为代表的海外厂商今年陆续推出新款AI手机。而令业界关注的是,中国手机厂商也在加速拥抱AI。中国厂商OPPO在新款手机中部署了约70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用户可以在拍照后使用“AI消除”功能,AI还能够帮助用户智能梳理通话中的重点信息。中外消费市场表现出惊人相似,即AI手机带动了年初的手机热销。   “手机作为用户最多的终端,是AI大模型创新与应用的重要领域。”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表示,“AI手机将是通信行业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第三个重大变革阶段,为国产品牌实现弯道超车提供重要机遇。”   研究机构TechInsights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率或已跌至23.5%,换机周期拉长至51个月。在金石看来,AI技术发展引发的行业变革,为手机行业描绘了良好前景。“AI手机这一概念成为不少用户换机的驱动力。”金石说。OPPO联合IDC今年发布的行业首个《AI手机白皮书》也得出相似结论,并就行业趋势、用户调研、未来发展等进行综合性阐述。   业界认为,未来电子产品在AI应用的竞争还取决于人才储备。在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国内产学研布局也在加速。金石举例,在产学研层面,东南大学和OPPO在“6G+AI”、芯片、系统协同等方面探索合作,并开展“6G智能无线通信系统大赛”等。“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强与头部企业的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共同培养面向人工智能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记者 闫磊) 来源:经济日报
  • 万米级特深钻探技术获重大突破       近日,我国首口设计井深超万米的科学探索井——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成为世界陆上第二口、亚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万米井,标志着我国自主攻克了万米级特深井钻探技术瓶颈,深地油气钻探能力及配套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深地塔科1井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实施的重大“深地工程”,肩负着科学探索和油气发现两大使命。该井设计井深11100米,于2023年5月30日开钻。   从地面到万米地下,深地塔科1井的钻探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还要跨越地下“万重崇山”,穿越多套不同岩性、不同压力系统的岩层。极端时,钻井工具要面对170多兆帕压力的冲击,同时经受近220摄氏度的超高温考验。在这样恶劣的井下环境中,一般钻井设备仪器的电子元器件、橡胶件等均会损坏或失效。   万米深地钻探是油气工程技术瓶颈最多、挑战最大的领域,也是衡量国家工程技术与装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井下的极限温度压力环境,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西部钻探、宝石机械等多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攻克了超高钻台大载荷提升系统关键技术难题,自主研制了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创新研发了220摄氏度超高温钻井液、抗高温螺杆、测斜等工艺技术,万米取芯及电缆等资料录取装备实现突破,175兆帕特高压压裂车、压裂液装备完成生产研发并成功在现场试验,打造形成万米特深井安全高效钻完井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开钻以来,塔里木油田集合地质、工程、装备等精锐力量,组建了9支技术支撑组,为成功突破“深地极限”提供了有力保障,助力该井顶住了井下超高温、超高压、超重载荷等多重考验,在井斜、井径、测井等关键质量指标方面均达到100%的合格率,形成抗特高温水基钻井液、大吨位长裸眼下套管及固井配套技术等7类21项阶段成果,使用的材料、装备国产化率达90%。   “前期,我们攻克了超高吨位载荷,超长、超大井眼安全钻进,多压力系统、多套复杂地层合打等诸多难题,在二开、三开固井下套管作业期间,创下我国大尺寸套管下入最深、套管下入吨位最大、大尺寸井眼国产仪器测井最深等多项纪录。”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企业首席专家、深地塔科1井井长王春生介绍。   深入万米未知领域,钻井难度呈指数级增长。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正瞄准11100米乃至地球更深处,深化万米成烃、成储、成藏理论认识,加大复杂难钻地层钻井攻关力度,不断推动175兆帕特高压井口等装备技术迭代升级。   后期,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将钻取分析深藏地下万米的岩芯,除了在揭示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探索地球深部流体系统与地热结构、探寻地球演化规律等一系列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将为突破传统地质认识、形成中国特色万米油气成藏地质理论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并且深层超深层新增油气储量占比逐年增大。深地塔科1井所处的塔里木盆地是全球唯一以超深层资源为主的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深地油气富集区。   “超深层已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主阵地,向地球深部挺进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表示。 来源:经济日报
  • 精准推进智慧交通补短板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向来是先进技术试验应用载体和新兴产业孵化成长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交通运输的智慧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智慧交通已成为当今世界有技术实力和应用条件的国家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发展,加之庞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智慧交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传统交通产业智能化趋势明显,智能交通技术产业化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智慧交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有力推进了交通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运营管理智能化、自动化,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整体运行成本,成为驱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智慧交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要求相比,还需要加快补齐一些短板,解决一些滞后问题。例如,交通设施设备智能化、信息化、网联化水平整体较低,港口、铁路、机场等场景自动化作业程度不高;人车路环境下的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功能单一分散,尚未建立全面感知体系;智慧交通指挥决策平台建设滞后,数据对交通规划决策、运营管理、拥堵治理、交通管控等核心业务的精细化提升与多业务协同支撑不足;缺乏全国统一的智慧交通顶层指引,新技术应用存在不同层次的政策束缚,法律法规等政策有待突破;等等。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准确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科学研判智慧交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精准推进智慧交通补短板、强弱项,以智慧化带动交通现代化,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加快推进“三个融合”,着力解决“三个基本实现”。   推进“交通+互联网”融合,基本实现客运“一站式”、货运“一单制”服务。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信息通信网络,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信息平台等联网互通水平,推动各类交通信息的开放共享,逐步打破信息不对称、破除行业区域分割。按照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高效配置各类交通运输资源,确保公众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及时获取交通动态信息,提升用户出行体验,基本实现客运全程“一站式”服务、重点城市群内交通“一卡通行”、重点营运车辆(船舶)“一网联控”、全国骨干物流通道货物运输“一单到底”。   推进“交通+大数据”融合,基本实现“数据即服务”“出行即服务”。完善交通运输全时空数据采集体系,推动重点路段、航段以及隧道、桥梁、船闸、枢纽等重要节点感知网络覆盖,加快国家及行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依托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打造“交通决策大脑”,促进交通运输信息资源高度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打造综合性和个性化的全链条出行服务闭环。   推进“交通+人工智能”融合,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响应”转变。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全面融合应用,建设多网合一、人机交互的全链条交通运行组织和交通运输管控系统,完善交通运输智能决策支撑体系,提升交通调度指挥、运输组织、安全应急等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强对交通拥堵、事故异常等情况的自动发现,实现交通管理手段与交通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匹配,以及标准化公共运力和个性化需求的高效精准适配。提升交通装备和载运工具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大力发展无人配送、智能仓储、智能快件箱等,有效解决城乡配送环节“最后一公里”的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等问题。(丁金学) 来源:经济日报
  • 两会现场速递|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如何?如何加强专利转化运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部长通道”上谈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如何?如何加强专利转化运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部长通道”上谈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新华社记者宋晨、冯家顺   2023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提高至82分,创历史新高;国外申请人在我国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90万件,同比增长近5%,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210万件,同比增长3.4%;我国拥有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达24个……   在11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了我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机制。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建立起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听取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见建议和具体诉求,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知识产权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申长雨说,坚持做到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   据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新修改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加快推动新一轮商标法修改,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助力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加强专利转化运用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   “要加快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形成可转化的专利库,通过分层分类管理,加强与企业的精准对接,做好精准推送。”申长雨说,今年还将全面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推进一对多开放许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据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破解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化难和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问题,培育更多依靠专利技术成长起来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来源:新华网
  • 创新动能澎湃 未来产业竞发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国证券报》10日刊发文章《创新动能澎湃 未来产业竞发》。文章称,5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机接口、卫星互联网、核聚变、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前沿尖端技术,在今年全国两会颇受代表委员关注。他们群策群力,为锻造我国未来产业竞争力,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他们认为,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有助于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全球竞争新优势。   加速布局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发展新趋势,关乎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建议,加快以数字智能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以布局未来产业为牵引,增强科技创新动能,加速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因为这些特点,技术攻关重要性愈发凸显。   有专家表示,我国竞逐未来产业,既对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和新兴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新挑战,更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未来产业,量子科技距离技术成熟仍有很大一段距离,可一旦成功部署,产生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目前,我们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路径仍在探索,企业的研发实力有待提升。”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表示,量子科技被普遍认为将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   ——以布局未来产业为抓手,争抢发展机遇,加速锻造更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作为信息时代的太空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的全球竞争与日俱增。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涛表示,卫星互联网是利用地球低轨道卫星实现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不仅具有速度快、全球覆盖、发射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而且能够提供更高效和安全的通信和情报收集方式。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工智能方面,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的意义不亚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诞生,将彻底改变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他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以国产大模型为核心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加大自主技术攻关力度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重点未来产业赛道,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要求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未来产业从“愿景图”到“实景图”,还需加大自主技术攻关力度。   “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等新要素紧密结合后,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形态。但在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以及国内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要求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技术自主自研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告诉记者。   唯有迎难而上,方能掌控“未来”。“科技创新之路比我们想象得要困难,关键核心技术只能靠我们自己努力奋斗。”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时说,“我们不仅在脑机接口芯片,还在红外热成像、红外探测器等方面,打破封锁,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重视源头技术创新布局是业界共识。“针对可能颠覆未来的新技术,我们需要更前瞻的基础技术储备。比如,下一步可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刘庆峰说。   “我们一直致力于强化创新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致力于从芯片、器件、材料、算法和架构等底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打造强劲数字引擎,我们也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推动公司在底层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说。   曹鹏建议利用大模型契机,从系统规划之初,就走出自研技术原生路径。他建议以政策引导、模式推广、典型案例等方式,推动产业和企业,把国产化的产业价值作为第一目标,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的扎实助力。   合力壮大未来产业蓝图   目前,各方力量正加速汇入未来产业赛道,发展前景明朗。   ——竞逐未来产业赛道,资金支持必不可缺,尤其是敢于冒险的中长期创新资本。前沿技术探索往往存在攻关难度大、持续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等特点,充足的资金保障,更能激励创新主体勇闯“无人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从主要投向看,初步考虑,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他表示,这些领域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尤其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一工作任务时提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   资本市场的支持无疑是关键一环。“二级市场的情况会直接影响一级市场对创新企业的态度,希望进一步畅通创新资本的投资退出通道。不单是A股市场,也建议能缩短科技企业、生命科技企业海外上市的备案时间。”全国政协委员、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颖宇说。   ——竞逐未来产业赛道,人才保障至关重要,尤其要激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年轻人最有创造能力,也最具有创新潜力,他们现在是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未来就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时表示,科技部将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特色优势,建设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首席执行官周源说:“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而且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近期,各地密集发力未来产业,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比如,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行动方案(2024-2026年)》,在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领域着力实施“5个100”行动,努力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来源:新华网
  • 瞭望 | 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如何选赛道?       烟台海阳建设东方航天港、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瞄准的是我国火箭发射需求日益旺盛,国内陆上发射基地的发射窗口显得更加稀缺,海上发射则提供了新的渠道   宜宾发展动力电池、光伏、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背后,也有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蓄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魏雨虹 胡旭 萧海川 马姝瑞 吴慧珺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地方强化产业判断力,“稳、准、狠”下好先手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呈多点爆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覆盖的产业范围越来越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全国多地抢抓战略机遇期,落子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2006年开始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正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高地;合肥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芯屏汽合”新兴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十名;西安实施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光子等新兴产业倍增发展。   从包括这些城市在内的全国多地实践来看,地方选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事关对所选赛道的判断力、对地方自身比较优势的把握。同时,地方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通过发展构筑产业集群及人才“蓄水池”等方式,不断深耕细作“盘活”壮大产业。   练就赛道判断力   地方产业判断力的第一要义是准确判断赛道潜力。究竟围绕什么赛道筹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涵盖着地方对国际发展竞争趋势、国家发展战略、产业本身发展规律的研判。   ——对国际发展竞争趋势的把握。当前,能源低碳化、清洁化、智能化利用已成为大势所趋及国际产业竞争要素,中国也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优势领域。一些地方瞄准机遇,谋划产业赛道。   2023年,四川宜宾动力电池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宜宾2016年开始谋划动力电池产业,2019年引入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其在宜宾投资建设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宜宾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是全球配置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宜宾从全球竞争的视野出发考虑产业布局、进行产业识别。宜宾大力发展的动力电池、光伏等,都是中国当前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领域。”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AI大模型的带动,传统通用算力越来越无法满足飞速增长的算力需求,提升算力能级愈发迫切。能够提供比传统计算机更强算力支持的量子计算,成为各国前沿科研和战略布局的重点。基于对国际布局和量子科技发展潜力的研判,2009年前后,安徽合肥在国际上对量子科技产业化仅有一些苗头,国内更是还处于技术跟踪研究状态的情况下站出来,坚定支持推进量子产业化。   ——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贯彻。宜宾相关负责人表示,宜宾围绕动力电池、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布局,和国家“双碳”战略的提出息息相关。“我们将‘双碳’目标视作发展的新机遇,看准了国家战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同时,宜宾作为长江经济带城市,要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沿江城市发展方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因此,宜宾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从原来的白酒加煤炭“一白一黑”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围绕绿色低碳先行,不断拓展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新赛道。   ——对产业本身规律的预判。2019年6月5日,以山东烟台海阳港为发射母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取得成功。随后,位于烟台海阳的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工程总投资达230亿元,目标是培育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成功组织保障海上发射任务9次。   烟台海阳建设东方航天港、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瞄准的是我国火箭发射需求日益旺盛,国内陆上发射基地的发射窗口显得更加稀缺,海上发射则提供了新的渠道。业内专家表示,发展运载火箭海上发射能力,能够选择更低纬度的发射阵位,利用地球自转力节约火箭燃料、提高运载能力,有效降低星箭整体成本。同时,海上发射阵位周围人口密度极低,可有效解决火箭发射对地面人员财产的安全威胁。   找准比较优势   强化产业判断力,还离不开地方对自身在自然资源、传统产业、创新资源等方面比较优势的研判。   ——借力自然资源优势。宜宾水电资源丰富,发展动力电池、光伏产业可使产业链、产品整体更加低碳,从而使得产品出口更具优势。宜宾位于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境内拥有丰沛“绿电”资源。宜宾有关负责人表示,宜宾以水电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能够更好地助推产业在碳排放、产品碳足迹核算上形成对外出口的绿色竞争力。   就海阳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山东烟台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对《瞭望》新闻周刊说,海阳港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独立,符合安全可控要求,成为海阳打造海上发射基地的重要优势。   ——传统优势产业蓄能。刘海彬说,海阳市、烟台市及周边,布局有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海工装备生产力量,满足海上发射平台建设需求。   ——已有高新产业“存量”引路。基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发展机遇的把握,安徽接连下先手棋,投资“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电动汽车企业之一”蔚来汽车,吸引蔚来中国总部落子合肥,建设比亚迪合肥基地等。实际上,在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火如荼发展之前,安徽就拥有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伯特利等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众多规上零部件企业,为建立起含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内外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科技创新优势“变现”为产业。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安徽发展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具有强劲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过去一年,安徽在量子信息领域“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不断突破: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   基于强劲的量子信息科创实力,安徽正在形成以算力为核心的量子产业高地。目前,安徽集聚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60余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全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建成运行,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挂牌运营,量子专利授权量全国领先,以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问天量子、中电信量子集团等为龙头的量子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   深耕细作壮大产业   地方评估赛道潜力与自身比较优势引入、撬动产业后,还需通过补齐补强产业链、培育产业人才生力军等方式深耕细作“盘活”壮大产业。   ——补齐补强产业链,构筑产业集群。据了解,宜宾确立按照“1+N”空间布局产业,改变“市强县弱”状况,变“一城一池单打独斗”为市县一体“攥指成拳整体推动”,持续促进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提升。   在动力电池方面,宜宾以三江新区为核心,带动动力电池产业链在江安、南溪、屏山等多个县区布局,构建起“1+N”动力电池产业生态圈,实现从基础锂盐到正负极材料、结构件、铜(铝)箔等6大电池组件以及导电浆料、生产装备、回收利用等产业链全覆盖,初步建成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具体而言,就是从入口把关、产业布局和要素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市县统筹,在项目招引上,由市上专班统一来评估项目可行性,再根据区县的资源禀赋等进行产业布局。这不仅能统筹市上和区县的合力来招引大项目,还能让区县错位竞争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宜宾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升级发展模式,促成产业平移。“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发展模式,我们还规划培育全空天无人体系,包括智能网联生态、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未来的‘汽车’或许在路上是汽车、在水里是船、在空中是飞机。”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程羽告诉本刊记者,合肥在产业创新逻辑、发展模式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让产业可以相互实现平移,如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到许多承接点,依据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让已有的产业链、场景、政策可以有效转移到新产业上来。   ——提升产业基础设施水平。据了解,整体提升量子信息应用基础设施水平,被列入安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安徽将加快布局量子信息基础设施,其中量子通信网的节点数将从2022年的180个提升至2025年的350个。   ——构筑产业人才“蓄水池”。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就宜宾而言,2016年以前,宜宾只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高端科技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量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乏力,每万人拥有大学生45.8人,处于全省落后水平。新兴产业入驻后,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人才匮乏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破解宜宾科教发展短板,着眼未来长远发展,宜宾加快建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截至目前,在宜宾办学高校从2所增至12所,在校大学生从2.5万人增至10万人,12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互为支撑,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宜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6年48家增至300余家,科技创新能力从全省第六升至全省第三,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常住人口增至461.8万人,连续6年实现人口净流入,扭转了至2016年人口连续10年净流出的趋势。   不仅如此,宜宾还建立市领导联系服务高校机制,创新设立全国唯一的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把高等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每年安排6亿元院校发展资金,支持在宜高校加强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及创新团队等内涵建设,以校城共生为牵引,打造高教资源“新高地”,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构筑产业人才“蓄水池”。   ——保持产业发展战略定力。受访专家表示,个别产业新赛道受外部环境、政策调整、竞争加剧、价格波动等影响,可能在发展过程中短期内出现阶段性困难。这就需要地方从长远预判、把握赛道发展的潜力空间,在此基础上保持赛道发展战略定力,积极应对行业波动,从技术储备等方面不断增强产业内生动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克服市场的不确定性,不断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来源:新华网
  • 创新引领,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记者走访产业一线,记录多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编 者   湖北武汉——   产学研用协同,迈向高端化发展   走进湖北武汉新威奇科技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重载行车吊装起数吨重的设备零部件,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组装调试一台台电动螺旋压力机。   “锻压设备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母机,而重型精密锻压设备是一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和实力的体现。”新威奇科技总经理冯仪介绍,企业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致力于研发高端锻压设备及其数控系统。去年,公司成功研制出4000吨伺服直驱式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用于先进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   工业母机是工业体系的基石。武汉市拥有武汉重型机床、华中数控、华工激光、锐科激光等一批工业母机重点企业,产业规模靠前、高端人才集聚。近年来,当地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进工业母机先进工艺与方法、关键工业软件和装备研发。   重载型伺服直驱式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是解决大型锻件精密模锻成形问题的关键设备,曾经长期依赖进口。“随着设备吨位的增大,设计制造难度成倍增加。”冯仪说,企业拥有由多名行业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团队,聚焦设备工艺柔性、控制精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持续探索,已实现了部分重载型伺服直驱式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的国产化替代。   通过大力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等积极承接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武汉在中高端数控机床及系统、激光切割焊接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焊接是桥梁、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领域钢结构中厚板制造的关键工序。”中铁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方敏介绍,最近他正带领10多名课题组成员开展一项工业母机焊接新技术的研发。   2022年10月,武汉市科技局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钢结构中厚板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核心技术与装备”项目,最终由中铁科工集团揭榜牵头,华中科技大学、锐科激光等参与,着力破解高端数字化焊接装备关键技术难题。“我们力争今年做出样机,明年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和市场推广。”李方敏说。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贴息、奖补资金、产业引导基金等的撬动作用,带动银行信贷、社会资本等加大投入,对工业母机研发、公共配套等给予更多支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积极推动工业母机产业不断迈向高端化。”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说。   重庆永川——   龙头企业带动,谋求智能化升级   焊花飞溅,火光四射。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工厂焊装车间,装载物料的智能搬运机器人来回穿梭,橙黄色的焊装机器人灵活地翻动机械臂,精准焊装汽车零部件……走过整个车间,除了在屏幕前检查参数的工程师,看不到多少工作人员的身影。   “焊装车间共有机械臂442台,每个工位分配2至4台,最多一个工位有8台机械臂相互配合。”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设备动力部部长张文军说,“永川工厂自2019年落成投产以来,持续推进整厂智能化升级,促进产线提质增效。”   机器人实现高效配合的背后,是一套精准的质量控制系统。“在焊接过程中,自校正控制系统能够对压力、电流、时间等焊接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并调整,比人工焊接的质量更稳定。”张文军说。   为保障产品质量,永川工厂针对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涂胶工艺,实现了机器视觉检测全覆盖。在涂胶过程中,定制化多目相机对涂胶过程实时监控,配合计算机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检测精度能达到±0.2毫米,大幅降低了涂胶失效的概率。   “从建厂初期每120秒下线一台整车,到如今的72秒,智能化升级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张文军说,“这几年,永川工厂新投入运输、喷涂、焊接等智能化设备240余台,投资额超1亿元。通过应用信息化系统、柔性排程等技术,工厂的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永川区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出台相关方案明确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方向、目标及实施路径。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协同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永川区经济和信息化委智能化科科长李佳说。   诺博汽车零部件(重庆)有限公司是长城汽车在永川的供应商之一。如今,通过接入长城汽车自研的生产管理系统,诺博汽车的生产计划更加科学高效。“目前我们在永川的上下游企业均已接入生产管理系统,系统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自动制订生产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张文军说。   “2018年至今,我们累计为永川企业争取到1.3亿多元智能制造相关奖补资金,鼓励企业开展智能装备升级、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工作,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374个,指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创新融合应用。”李佳说。   辽宁沈阳——   瞄准节能增效,引导绿色化转型   在辽宁沈阳,占地近25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上建起光伏设备,昔日的用电大户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变成了“发电厂”。北方重工总裁张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能源账:工厂平均每年发电量超2500万千瓦时,不仅实现了清洁能源的自给自足,还为社会提供了“绿电”。   “我们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品研发,推出了螺旋立式磨机、环式冷却机等节能环保产品,推动降低能源消耗。”张斌说。   “近年来,沈阳把节能增效放在工业绿色发展的优先位置,聚焦推进绿色制造示范、推动工业能效提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工作,稳步实现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董立业介绍。   大型压缩机组被业内视为石油、化工等生产装置的“工业心脏”,其能耗在整个装置中占比较高。如何提升机组效率、降低机组能耗,成为沈鼓集团瞄准市场定位、积极探索创新的着力点。   “我们采用多目标多参数优化方法,有效提升机组运行效率,压缩机整机效率最高达到89%,并实现长周期连续运行5年,避免了由于经常停机检修造成的能源浪费。”沈鼓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戴继双介绍,多年来,沈鼓集团持续加大关键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力度,为能源与化工领域提供高效、环保的动力装备。   建设绿色工厂、研发绿色产品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方向,建设绿色园区则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绿色发展空间。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是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园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不断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自2015年成立以来,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消减率年均达到17.9%。   近年来,以装备、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沈阳建立绿色制造企业梯度培育库,针对重点企业提供上门服务。据沈阳市工信局统计,截至目前,沈阳进入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企业(园区)65个,进入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企业(园区)161个,拥有绿色工厂200个、绿色设计产品1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个、绿色工业园区2个。(记者 范昊天 沈靖然 辛 阳 制图:沈亦伶)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