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抢抓机遇,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近年来,上海浦东致力于推动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化,江苏苏州加快量子科技向实用化、工程化转化,四川成都将算力优势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多地聚焦未来产业,持续开展前沿技术攻关,不断催生新领域新业态新赛道,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浦东——   推动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化   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沙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雅容正与研发人员讨论项目最新进展,一款新的细胞治疗药物研发在此不断突破。从企业创办伊始,刘雅容和团队就聚力探索肿瘤治疗新路径,如今公司研发的新药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近年来,得益于浦东新区的超前规划,不少细胞与基因领域研发企业被吸引而来。自2003年当地启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以来,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被列为园区培育产业的重要部分。   除了高起点规划,浦东还持续引导产业集聚,推动国际医学园区发展不断提速。其中,园区下属的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已成为上海市发展相关产业的关键承载区。   “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把握生物医药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保持与产业的深度接触,推动产业开展深入研究,持续构建良好生态,提供更优服务。”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多介绍。   在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浦东推动建设集源头转化、孵化、加速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服务体系,吸引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基因组学孵化器、和元生物基因治疗赋能创新中心落户园区。园区还积极筹建产业要素高度集聚的创新综合体,包括张江药谷孵化加速中心2.0版、细胞培养实验室等,并引进细胞基因质控平台、基因测序平台等,为细胞与基因领域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   目前,园区内的上海恩凯细胞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创新细胞药物技术转化和开发,其研发的细胞药物已获得国际食品药品监督机构批准;正序生物(上海)则专注于新型基因编辑技术,今年1月通过碱基编辑疗法对血红蛋白病进行了治疗。   据介绍,去年底16万平方米的张江基因岛已正式投入运营。未来,浦东还将规划近1000亩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化。   江苏苏州——   加快量子科技产业发展   江苏苏州相城区,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的无震精密实验室里,大型显示屏上跳动着数据,科研人员在3台不同配置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前忙碌着。   量子科技是江苏重点规划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创新中心作为苏州市及相城区政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四方共建的量子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已经成为苏州市系统布局量子科技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起点。创新中心科研总监助理岳寰宇告诉记者,利用量子叠加及量子纠缠的特性,量子计算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使得运算效率更高、能耗更低、应用场景更多元。   近期,创新中心与江苏省内一家银行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基于金融实际应用场景,通过研发适用的量子金融算法软件,在投资组合优化、衍生品定价、风险分析、欺诈检测等方面,显著提升金融投资的智能化水平和金融服务的响应速度。   为加快量子科技产业发展,苏州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根据四方协议,苏州将在5年内向创新中心投入24亿元研发经费,并提供人才服务、项目对接等政策支持。”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介绍。   此外,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也有了保障。位于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量子科技产业园内,80万平方米的启动区将于上半年开工建设。产业园除了支持创新中心在产学研融合上继续发力,还将引入更多相关领域的企业、院所落户,进行量子计算机产业化研发生产。   “下一步,苏州将加快科学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好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依托苏州制造业基础坚实、产业配套完善、创新资源密集等优势,进一步提升量子科技向实用化、工程化转化的效率。”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徐积明介绍。   四川成都——   扩展算力基础设施应用   走进四川中科玻璃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中,数不清的玻璃酒瓶产品经过检测后进入传送带。   “能实现快速检测,得益于玻璃酒瓶缺陷检测一体机。”公司生产技术中心副主任刘会斌告诉记者,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自动识别,检测既精准又高效。   “一体机的高效运行,又离不开成都智算中心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能力。”四川数聚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廖强说,强大的算力使产品开发周期显著缩短,能更及时地响应用户需求。   算力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2022年5月,由成都高新区、郫都区与华为公司共同建设运营的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线。作为公共算力服务提供方,中心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高校科研团队的“智能大脑”。   “成都智算中心首期提供总计300P的人工智能算力,相当于15万台高性能个人计算机的算力。”成都智算中心市场开发部部长梁爽介绍,中心与120余家企业合作,在超大城市智能治理、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场景形成人工智能解决方案240余个。   智算中心不仅提供安全可靠的普惠算力服务,还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平台。“针对传统企业人工智能转型等需求,中心积极牵线搭桥,与企业共同探讨商业模式、打造产品、对接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梁爽告诉记者,成都智算中心正与合作方加快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行业”的示范性应用场景,将算力优势变为产业发展优势。2023年,成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039亿元,同比增长26%,首次突破千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80.3亿元,同比增长26.7%。   针对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算力匹配难、应用少等痛点,成都推出算力券,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使用算力提供一定补贴。“未来,成都将持续降低算力平台的使用门槛与成本,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优势产业实现深度应用。”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谢卫群 姚雪青 李凯旋 制图:汪哲平) 来源:人民日报
  • 原子级制造离我们有多远   人们经常谈论纳米技术,可是,比纳米还小的原子级制造技术是什么?有哪些应用?日前,第一届原子级制造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加快原子级制造技术发展,推动未来产业创新”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原子级制造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代表,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根技术”之一。   应用价值巨大   通俗来讲,原子级制造是在原子尺度上进行加工,形成具有原子级特定结构特征的器件产品。原子级制造工艺产品,将实现前所未有的性能提升。   “原子级制造在材料与制造两大领域中,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前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介绍,在制造方面,原子级制造有望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超小尺度精度和卓越性能的新型产品。在材料方面,通过原子级设计和改造,可以实现材料系统的革新。这两方面融合发展,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开辟新的道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谭久彬表示,在集成电路行业,如果能实现单原子特征的芯片,其尺寸、功耗将会降至当前指标的千分之一以下,同时可将计算能力提升千倍以上。   “原子级制造给了我们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唐智勇说,原子级制造可以突破物质底层,实现从原子出发任意创制新材料,获得极限集成、极限性能新材料和器件,形成未来制造和新质生产力,全面渗透、革新多门类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南京大学教授宋凤麒赞同这个观点。“在原有赛道上,中国很难实现超越。而原子级制造为我国在制造产业实现赶超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宋凤麒认为,原子级制造可以培育出一些新兴产业,比如下一代信息技术、下一代医药技术、下一代电池等。   以芯片制造为例,想在国外已经完善的领域实现赶超非常困难。而原子级制造是一条国外尚未系统化实施的新技术路线,国内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如果我国能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就有可能建立起一个独特且世界领先的制造技术体系。   虽然原子级制造具有巨大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并没有全面开展技术体系和工艺装备的开发。   面临挑战不小   从宏观制造、微米制造再到当前的纳米制造,未来制造必将更进一步走向原子尺度。然而,原子级制造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它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科学上的挑战。以切削操作为例,从10微米到1个原子层的精度提升,对技术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的控制精度需要达到惊人的十万分之一!此外,即使在原子级切削上取得了技术突破,原子级光滑表面的物理稳定性也可能成为一大难题,切削出的表面可能无法保持稳定状态。   “目前来看,原子级制造较难,国内外都处于萌芽阶段。”谭久彬说,原子级制造无论是科学原理,还是关键技术,无论是原理探索所需的科学仪器,还是制造过程所需的加工装备,都极大地挑战着我们现在的认知和能力范畴,存在大量瓶颈问题。   宋凤麒认为,原子级制造面对的挑战中,最关键的还是基础设施与装备部分。目前大部分核心设备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国内研究设备依赖进口。我国需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技术装备,以及支撑原子级制造发展的特色核心技术装备。   例如,在传统制造过程中,制造的精度、范围和效率是互为矛盾的三角,而对原子级制造而言,三者矛盾更加突出。在宏观工件上精准找到一个特定原子,难度堪比大海捞针;而在原子级制造中要求反复、精准实现大海捞针,即使成功,其效率也可能低到无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   祝世宁介绍,国外在原子级制造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由于其在微纳制造产业的先进性,预计未来在该领域将继续有着出色表现。目前,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能源部先进制造办公室已投入数亿美元进行研究;我国也在原子级制造方面进行了同期布局,与国外的研究基础相近,有潜力实现重大突破并在某些方面与国外竞争。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参与进来,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不断突破从技术研究到实现产业应用的壁垒,抢占原子级制造科学高地。   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我国应该如何发展原子级制造?第一届原子级制造论坛上,论坛组委会发布了《原子级制造发展倡议书》,提出了系统推进科学研究、全面强化技术开发、前瞻布局产业应用、共建专业人才队伍等倡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郭东明建议,抢占原子级制造发展先机,要整合资源协同攻关,由过去单点、散发的自由探索,转变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探索,瞄准一定目标、围绕明确方向进行研究。   “发展自主可控的原子级制造理论、关键技术及装备,满足我国高端制造急需,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持,是历史赋予我们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谭久彬建议,原子级制造研究要深入调研应用场景并抽取真需求和真科学问题,解决挑战性难题;快速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及成果转化,与国家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无缝衔接;要发展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全国各地优势资源协同研究,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祝世宁表示,原子级制造领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包括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为推动我国在原子级制造领域的进步,国家应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人类的技术进步是一个逐步迭代的过程,每次进步都建立在长时间的凝练与积累之上。单纯寄希望于短期的‘超车’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突破,但从长远来看,稳健、持续的步伐才是关键。只有长期稳定的投入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突破这一领域的技术瓶颈。”祝世宁说。   唐智勇表示,原子级制造立足于已有的先进制造等其他专项基础上,发展颠覆性技术,通过原子级制造项目的推进,培养出一批国际领军科学家,形成相关专业国际化研究中心,引领国际原子级制造领域发展方向,实现重点突破。(记者 佘惠敏) 来源:经济日报
  • 推动算力在更多场景落地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等规划和意见,提出到2025年的发展量化指标,充分显示出我国对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和决心。作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算力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支撑性作用正成为普遍共识。充分调用算力资源,拓展算力应用场景,推动算力在更多生产生活场景落地,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涵盖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级算力3种类型。算力基础设施是算力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主要载体,呈现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等特征,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底座支撑,算力为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不仅直接改变了生产方式本身,还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算力稳步增长,算力赋能作用显著。2022年,我国基础设施算力规模达到18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我国智能计算中心加快布局,截至2023年6月,已投运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达25个,在建的超20个。但同时全球算力快速发展,算力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算力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算力资源分布不均衡,利用效率不够高,使用门槛较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算力运营和服务交易机制不够规范,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拓展。   面对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浪潮,为推动算力在更多生产生活场景落地,我国应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算力资源服务化。   加快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地区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目前,我国算力布局正处于连点成线、密织成网的阶段,“东数西算”拉开了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序幕,应加强基础设施、平台、应用、安全等层面的统筹协调,推动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从概念走向产业实践。统筹协调算力资源,鼓励各方打造集成多方算力资源和开发平台的算力服务,构建多层次算力调度框架体系,探索实现算力的一体化调度应用,拉动有效需求,形成供需之间的良性循环。另外,鼓励各地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普惠算力资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门槛,保障算力使用需求。   完善算力交易运行和监管机制。探索建设算力交易中心,建立灵活多样的算力资源匹配对接和交易渠道,构建并完善算力调度交易标准化体系,引导各行业以合理的方式交易算力资源,打造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规范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根据监管要求对现有的算力产品进行分类整合,制定公开透明的价格,形成完备的监管体系和服务能力。还要加强组织指导,注重通过市场化机制,形成相对统一的算力控制、接入、度量、调度等标准,制定数据集监管、算力运行监管等标准,对算力资源入网等实行精准管理。   打造一批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持续挖掘行业内算力应用需求,加强算力建设布局以满足需求。支撑传统行业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目标,探索算力的一体化应用体系,推动算力在重点行业发挥应用赋能作用。聚集应用需求,高效调度各地区算力资源,鼓励建设国产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构建算力应用的核心枢纽和创新成果集中区、显示区以及形成基于国产自主可控的算力应用生态,为各地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算力服务。打造一批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不断拉近算力资源与应用场景之间的“距离”。(刘虎沉) 来源:经济日报
  • 多方求解智能时代算力挑战       编者按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算力的赋能作用日渐凸显。千行百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带来算力需求的急剧增长,算力已成为科技角逐的主赛场。如何更好满足算力需求,如何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使用门槛,如何在根技术上实现自主突破,已经成为当下亟待求解的挑战性课题。   专家观点:推进算力和数据建设 促进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人工智能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业内专家建议,推进算力和数据建设,出台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我国工业体系全、品种多、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可为人工智能提供巨大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人工智能向制造业各领域渗透,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苟护生说,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正蓬勃发展,后续应重点推动其赋能实体经济,尤其是推动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将赋能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营销的全流程。”苟护生说。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建议,以政策引导、模式推广、典型案例等方式,推动实体产业和技术服务企业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的扎实助力。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算力和数据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因素。   “算力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性紧缺战略资源。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算力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但标准化、普惠化的算力服务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存在算力供给紧张同时部分算力未能有效利用的矛盾,算力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未能充分释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算力互联互通是形成算力服务统一大市场的关键路径,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关键。   “建议下一步,发挥全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互联网成功经验,以算力互联、成网、构建大市场为主线,基于统一标识符实现多样性算力互联感知,通过弹性网络能力和标准化架构接口实现业务和数据流动互通,进而打造智能感知、高速弹性、安全绿色、先进普惠的算力互联网,构建全国统一的算力服务大市场。”余晓晖说。   曹鹏认为,算力是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础,实现大模型算力集成设施自主化迫在眉睫。此外,软硬协同才能最大化发挥算力底座的作用。提升算力底座的效率,既要考虑GPU,也要考虑算力调度的软件。   “建议抓住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契机,通过政策鼓励国产化GPU适配国产的算力调度软件,建设自主可控的智算基础,支撑行业智能化发展。建议推动云原生、容器化、分布式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自主化的同时实现技术革新升级。”曹鹏说。   数据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基本要素。苟护生认为,当前制造业生产各场景数据依然存在割裂的情况,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自身的信息化尚不完备,难以汇聚形成高质量的数据集,大模型训练、迭代所需的行业数据集明显不足。   “建议强化制造业高质量训练数据供给。加强制造业公共数据资源整合,依托国家权威机构,汇聚多模态制造业数据,构建行业语料库,降低预训练门槛,提升大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促进制造业数据高效流通,加快数据交易市场建设,培育一批面向制造业大模型的服务商和交易所,有效盘活制造业数据资产。”苟护生说。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当前OpenAI的GPT-4/4V代表了全球通用大模型底座能力的最先进水平,DALL-E3、Whisper、Sora等都是基于GPT-4/4V的底座能力平台延伸出来的。   “预计讯飞星火大模型在6个月内可达到GPT-4/4V当前的最好水平。但随着GPT-5的发布,这个差距可能会被拉到一年以上。如果从算力、数据、模型训练等方面组织好资源,全力追赶,这个差距有望在1至2年内被追平。同时我国也在语音大模型、医疗大模型等领域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比较优势。”刘庆峰说。   刘庆峰建议,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基础上,瞄准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中需要重点补上的短板进行设计。围绕自主可控算力生态构建、高质量数据开放共享、科学评测标准制定、源头技术前瞻研发、人才培养、法律制定和伦理人文等维度,系统性制定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且推动该规划的落地,在行业应用和价值创造上打造我国的比较优势。   热知识:信息时代的算力网络对全球影响有多大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重塑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算力正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注入新动能。“一个以算力为重要生产力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成为全球共识。业界专家认为,信息时代的算力网络堪比“工业时代的电网”。那么,算力网络对全球数字化生活影响几何?中国能为全球算力网络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   谈及算力网络,业界专家通常用电网来作类比。“算力网络”又称“算网融合”“云网融合”,是以计算为核心、通过网络实现连接、通过感知实现匹配与调度的服务,能够为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更高质量、更低成本、更低延时的算力支撑。   直白来讲,算力网络就是要打破数据中心、超算中心、云计算、边缘计算的“孤岛”状态,使算力突破单点性能极限,像水、电一样提供社会基础性服务,为数字化转型业务提供更加经济、高效的算力供给方案。根据此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为算力每投入1元,将带动3至4元的经济产出。   算力网络跟电网存在一定相似性。据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雷波介绍,电网大致分为三部分:发电企业、电力输送网络、电力用户。算力网络也大致分为三部分:算力资源池、算力输送网络、算力用户。发电后需要经过变电等使电力稳定,算力输送也要根据用户需要作出调整。   各国高度重视算力发展。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认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算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数字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产业转型,每次人工智能研发升级,都需要大量算力支持。算力已成为当前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石。想要加快推动发展数字经济和产业转型,需提升算力使用效率。相较于投入大量成本不断增加服务器数量、扩大算力规模,算力网络能以更低成本实现算力共享,更高效服务生产生活,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算力网络的核心是集中和调度算力资源,能够为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和区块链提供高效可靠的计算服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计算资源需求。再以物联网为例,物联网由大量传感器组成,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数据,而算力网络能够将分布式、离散化的物联网设备连接起来,为智能化决策提供支持。   在需要海量算力数据的智能制造或智慧城市等实践领域,用算力网络可以更低成本使用更多算力资源。比如,过去,智慧城市需要将城市中所有摄像头数据上传集中处理,数据量庞大、处理速度慢且成本较高。现在,随着算力网络发展,可以通过后台管理过程,实现数据离散化处理,降低成本,提升处理能力,实现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由于大模型计算成本高昂,很多发展中国家根本无力承担算力资源建设。这些国家未来可通过算力网络使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算力资源。由此,发展算力网络,能够帮助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在算力网络部署和服务方面,中国运营商已处于领先地位。”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约翰·霍夫曼指出,中国在算力网络标准体系建设、产业应用等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推动算力网络的发展中,中国已在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首先,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算力网络的发展,提出并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为算力网络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企业界,中国各运营商和企业一直积极推动算力网络发展。如国际上第一个算力网络标准正是由中国提出。2019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华为等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员在国际电信联盟率先提出算力网络国际标准项目,后续在国际电联、互联网工程任务组通过了多个相关标准。   算力网络作为一项新技术,其标准化研究是全球的一大热点。要实现算力网络的互联互通,需要在技术层面实现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算力资源可以互相调用。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推动服务和产品方面的互联互通,让各方能够使用异地异域的算力资源。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算力网络技术标准体系,是保障算力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赵厚麟强调说,“在中国企业的推动下,国际电信联盟以及互联网研究任务组和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等都已经开展了算力网络国际标准体系的工作。”   此外,在算力网络发展进程中,国际组织将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供国际标准制定、技术交流以及产业合作的平台,还能够通过技术论坛研讨会的方式推动算力网络的技术发展和产业进展。   在今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就开设了“算力网络:智能网络赋能智慧世界”专题论坛,探讨算力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根技术“生根” 云算力“发力” 智能时代创新生态加快构建   尽管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方面发展迅速,但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和支撑的算力仍然紧缺和昂贵,源头核心技术仍有待补齐短板。当下,华为等科技领军企业在根技术领域的深耕和应用创新,有望打破算力及AI能力的瓶颈,一个全新的核心技术生态正在加快构建。   突破瓶颈 打造自主云算力底座   依托铁路大模型,高铁巡检机器人实现了多模态融合诊断技术的精准应用,极大提升了铁路检修的安全性和效率;矿山大模型推进了人工智能大规模“下井”,在煤炭行业九大专业领域的40多个场景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气象大模型通过AI推理的方式解决气象的预测难题,现在使用一张卡就可以预测出来7天的天气,以往可能需要上千台服务器耗费数小时……目前,盘古大模型等AI大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为矿山、铁路、交通、医药、气象等领域带来了质的飞跃。   随着“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AI产业机遇也在加速涌现。而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业界正在积极推进算力互联,并探索打造智能感知、高速弹性、安全绿色、先进普惠的算力互联网,构建全国统一算力服务大市场。业界专家认为,算力为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铺设坚实的计算基石,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需要筑起更强算力、更大存力、更加易用的数字技术底座,亟待建设自主创新的算力底座,提升算力效率,通过软件硬件协同创新,支撑行业智能化发展。   “所有的行业必须拥抱AI,我们必须要有澎湃的AI算力。”3月15日,在2024年华为云&华为终端云创新峰会上,华为公司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表示,未来千行万业所有领域里的应用场景都将会因为AI而得到重新塑造,无论是大模型还是小模型,都能帮助行业应用实现智能重塑。   当前,算力的紧缺和昂贵已成为智能创新的最大制约因素,而云化算力作为一种高效、灵活、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突破算力瓶颈的更优选择。张平安以昇腾云为例,介绍了中国全栈自主的AI云算力底座。昇腾云具备强大、高效、即开即用的智能算力资源,可为百模千态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企业用户可以一键接入贵安、乌兰察布和芜湖的三大AI算力中心以及30多个分节点,每个数据中心都能提供百EFLOPS的强大算力,足以支撑处理万亿参数的大模型,单作业可使用万卡进行计算,并且数据规模可以达到百PB级的超大规模训练。   昇腾云还具备高效易用的全栈平台能力。它整合了从云化算力、模型开发、模型托管到生态系统的全方位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模式,实现训练和推断的一体化。昇腾云在大规模训练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端到端的质量管理和现网保障,结合云上软硬结合的运维体系,可以实现7×24小时的云上运维服务。这种确定性运维能够确保作业的失败率低于5‰,即使在使用万卡进行30天不间断的训练时也能保持稳定。   “华为云矢志要将技术扎到根,做AI算力的沃土,推动行业智能应用创新,携手伙伴构建核心技术生态,共同加速千行万业的智能化。”张平安表示。   深耕基础 发力根技术创新   在业界看来,人工智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源头核心技术创新,需要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   华为不断深耕基础创新,研发出了鸿蒙操作系统、欧拉操作系统、GaussDB数据库、盘古大模型等一系列根技术的创新成果。   “鸿蒙是第一个打通硬件、打通场景,支持多样交互、自由流转的全场景操作系统。”华为终端云总裁朱勇刚介绍,尤其是鸿蒙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重要特性,使得应用未来可在平板、PC、智慧屏、电视、手表、智慧车机等领域实现服务的连续性接入,同时也能降低开发者成本,仅用一次开发就能在多种设备上产生商业回报的新机遇。   智能化是鸿蒙操作系统的一大亮点。通过将华为的AI能力下沉至操作系统层,并赋能给超过15个子系统,鸿蒙构筑了一个原生智能底座。未来即可在端侧实现原生AI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分发效率,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鸿蒙操作系统还提供了AI控件能力的无感集成,让智能应用的开发更高效,只需1行代码就能完成系统级原生AI能力的调用,降低开发门槛,确保了用户在不同应用之间能够获得系统层级的、一致的AI交互体验。   朱勇刚透露,今年四季度,HarmonyOS NEXT鸿蒙星河版面向消费者的商用版本将发布。鸿蒙将在年底实现超过5000个鸿蒙原生应用开发,最终实现超过50万个原生应用。   深度协同 构建全新创新生态   作为鸿蒙、欧拉、昇腾、鲲鹏等生态的云底座,华为云已经聚合全球超过600万开发者,华为昇腾AI云服务可支持超过100个第三方开源大模型。华为云还携手200多家伙伴、300多家客户,一起打造了超过30个行业大模型和数百个模型应用场景,共同构筑了云上AI创新生态。   据介绍,2021年,张平安首次提出“云云协同”策略,即把基础设施底座华为云和移动应用生态华为终端云服务进行深度协同,为开发者和伙伴提供统一的服务与体验。2024年,随着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云云协同”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鸿蒙与昇腾云的深度协同,将打破算力及AI能力的瓶颈,带给鸿蒙生态内的企业更快、更强、更可靠的智能化开发体验。   截至目前,鸿蒙生态设备数量已达8亿,包括手机、PC、平板、智慧屏、车机等高频使用终端设备,已有数千个企业和机构启动了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其中不乏支付宝、淘宝、美团、京东、钉钉、高德、小红书这样的超级App。   “鸿蒙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是一个全新的生态。”朱勇刚表示,全新的鸿蒙生态具备分布式、全场景、原生智能等一系列新的特点,“8亿全场景设备的庞大规模,将为华为云和华为终端云在能力和生态上的协同提供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的多元化服务得以高效触达更广泛的用户,并为千行百业的伙伴带来更多增长。”   “华为云立志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核心技术生态,为中国所有的应用的开发者、创新者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张平安表示,通过构建这个核心技术生态,不仅让中国的AI创新能够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还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核心技术选择。(记者 余蕊 郭爽 吴蔚) 来源:经济参考报
  • 脑机接口技术取得新突破 产业化有望再提速       近期,脑机接口领域技术取得新突破,除了传统医疗领域,相关产业还在安全等领域应用落地。权威报告指出,脑机接口医疗全球市场或将超过百亿美元,非医疗市场潜力更是值得期待。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脑机接口正处于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关键期,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和加强产业应用探索。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贾旺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利用微创脑机接口技术首次成功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意念控制光标移动,这意味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迎来又一个突破性进展。除了天坛医院,近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机构也宣布在脑机接口领域实现突破。   据了解,脑机接口可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信息通道,从而对大脑状态进行监测,实现“意念”控制。作为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融合的关键性技术,被公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文宇告诉记者,近期中外脑机接口技术接连实现突破,加速了脑机接口领域的发展步伐,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更引领了市场的变革,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落地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取得新的发展,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失能患者重获运动能力,为多类神经性疾病治疗带来曙光,也有望为更广泛生活工作带来改变。   在医疗方面,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6万5千通道双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及其它一系列产品,有望让眼球坏死的病人复明,让重度失眠患者能够拥有深度睡眠,让耳神经完全损坏的病人重新获得听觉。   除了医疗用途,脑机接口技术同样有望进入更广泛的生产生活中。北京华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公司自研的脑机接口智能安全帽,可以提取一线作业人员的脑电波信号,通过专门的算法生成安全信息,当出现昏迷、中毒等风险隐患时,实现自动预警、报警。“我们的产品让安全帽不仅可以被动防护,更能主动感知、预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23年)》指出,脑机接口融合特点突出,技术可用于医疗、工业、教育、娱乐等多领域,尤其值得关注医疗、睡眠、康养、消费娱乐等领域的市场发展前景。脑机接口全球医疗市场或将超过百亿美元,非医疗市场潜力更是值得期待。   2023年2月,在工信部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成立了脑机接口产业联盟,涵盖了脑机接口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产业研用医各方力量,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各方协同发力,共同助推产业良性发展。   天津、湖南等多地在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将进一步布局脑机接口产业。   在脑机接口产业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对于相关产业发展,还将进一步加强伦理指引,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隐私保护。   针对脑机接口技术存在的伦理指引问题,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研究编制了《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促进脑机接口等领域的规范研究,为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伦理参考。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指出,脑机接口产业亟待政府、相关行业大力支持及组织加强监管,提供政策指引,重视高性能国产化设备研发,并建立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促进相关产业良性发展。   “脑机接口作为一个高度学科交叉性技术,需要不同领域的人员参与,促进更多关键技术突破。建议加强对交叉学科方面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不同学科合力促进技术和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强对记者表示。   李文宇强调,在积极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让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脑机接口,注重注意数据安全、个人隐私安全和生命健康保护,保障脑机接口产业健康良性发展。(记者 袁小康 王自宸 孟含琪 侠克) 来源:经济参考报
  • AWE2024观察丨智能家电家居一体化:深度融合 任重道远       新华网上海3月15日电(赵秋玥)可全屋空气定制的智慧空调、保鲜除菌一步到位的嵌入式冰箱、满足精致“洗烘护”需求的洗干套装,以及隐于台面的升降式燃气灶、自动开门的洗碗机、自己扫拖洗烘的扫地机......随着居民生活品质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家”的概念与功能的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以实现节省空间、提升整屋颜值的目的。   在AWE2024,“家”的概念与功能不断被重塑。围绕“家”这一生活场景,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家居建材品牌以及零售渠道平台围绕“家”这一生活场景,共同打造家电家居一体化生态。家电消费市场正经历一轮从单品的价格较量走向成套、全屋的价值引领跨越。   发展家电家居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过去几年,家电的更新需求和新增需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速放缓,如何创造新的增量市场空间成为各类型家电企业都开始思考的问题。   从需求层面,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不断升级,无论新家装修还是旧房整改、局改,消费者往往要求各类新潮品质家电一应俱全,并搭配风格统一的家装家居,与家电嵌入严丝合缝,智能联动整体规划。因此,家电家装家居的一体化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今年AWE官方对外发布的“行业发展十大趋势”报告也提到,在消费新时代,多种多样的家电不再仅仅将功能堆叠和呈现,而是要将满足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新需求当作目标。对各大企业而言,营销也不再是卖单品、卖套系,而是主动去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多元化、一体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优质企业示范引领,“鼓励跨行业强强联合,加强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营销服务、资源对接等方面合作互补,引领家居产业融合发展和消费升级。”   落地到具体家电家居行业,家电和消费电子品牌、家居建材品牌,以及零售渠道平台集体向家电家居一体化生态进发,并在AWE2024集中亮相。   AWE2024期间,海尔智家携海尔、卡萨帝、Leader、GE APPLIANCES、斐雪派克、三翼鸟等品牌,再度以一整个展馆展示其在智慧家庭领域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和创新:从早先提出“场景替代产品,生态代替行业”的口号,到三翼鸟场景的落地、升级,海尔智家将交易、资源、数字系统整合进一个平台,融入包括家装、家居、家生活等各领域上千家本地生态伙伴,围绕用户衣、食、住、娱需求打造智慧生活体验,使得生态链接得以无线延展。   华为打造1500+平米全场景智慧生活沉浸式体验空间,更有户外未来之家车家互联体验区,带来华为全场景科技产品与互联互通的未来家体验。   海思以“以创新 领新境”为主题,向业界展示了海思持续创新引领的最新成果—“5+2”智能终端解决方案,该方案以使能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为愿景,基于三大应用场景,整合多领域丰富的产品能力和星闪、端侧AI等生态平台,以体系化设计解决方案为智能终端带来更智慧的用户体验。   家电家居企业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要想真正实现家居家电的一体化,难度不言而喻,最直观的,家电标准化程度较高,而家居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这就要求企业重新整合两者的供应链。   多家家电家居企业已经开始从设计、技术创新角度出发,从内而外打造符合用户需求且具备更高审美和实用性的产品。以卫浴品牌为例,通过智能坐便器、卫生陶瓷、龙头五金、浴室家具、浴缸浴房、瓷砖等系列产品的场景化组合联动,引发行业对卫浴空间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系统化、交互性产品的设计研发与推广的思考。家电家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使出浑身解数,致力于满足新消费时代用户愈发旺盛且严苛的一体化家电家装需求。   不过,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能够戳动他们消费的点,不仅仅是停留在噱头上,而以场景为导向的家居家电一体化,真正打通了设计、装修、选家具、通水电等全链条,并且涵盖硬装、软装、购置家电的环节。对于家电和家居家装企业而言,深度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表示,AWE2024聚焦家庭生活场景,根据技术创新、消费趋势和市场需求,打造更多细分生活场景,提供更好的场景化体验,推进跨界发展和产业融合。希望家电企业、各类家居企业,包括卫浴、建材、家具、五金等品类企业,都保持着面向用户积极创造的心态,以多样性的可能去尝试探索,并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的一体化设计、经营体系建设,从而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主动、健康、节能的智慧生活体验。 来源:新华网
  • 推动家电“以旧换新” 电商平台大有可为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记者凌纪伟 赵秋玥)2024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4)14日在上海开幕。在鼓励包括家电在内的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指引下,今年展会所展示的新产品、新消费场景、新生活方式,为消费者更新家电提供了新的参考。   作为展会的一大亮点,抖音、美团、小红书等新兴线上业态与京东、淘天等传统电商平台成为今年展会的重要参与者。期间,主办方还与京东、天猫、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联合开展了多种促消费活动。   电商平台是“以旧换新”的重要参与者   进入数字时代,用户需求的演变进一步推动中国家电零售渠道多元化。这也预示着在这一轮家电“以旧换新”的推进中,业态多样的线上平台将扮演重要角色。   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家电以旧换新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   “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品牌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基于自身庞大用户基数、高效的物流配送能力、数据化管理流程,是‘以旧换新’行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首席分析师郭召芬认为,一方面电商平台有助于“以旧换新”活动更快捷、更有效地触达更多消费者,另外“一站式换新”已成为这些平台的标配,提升了消费者“以旧换新”服务体验,也激发出消费者“以旧换新”的意愿。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表示,电子商务平台在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中,以其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广泛的覆盖范围、透明化的交易机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积极响应政策、运用大数据等优势,显著提升了消费者体验,有力推动了家电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升级、节能环保与消费者权益的多赢。   推进“以旧换新”促进家电业向“绿”而行   中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底,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家电、汽车等更新换代将创造万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到2027年,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的目标。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者换新需求,电商平台已开始布局。“在本次AWE期间,京东联合十大品牌首发的所有家电新品,其中超过80%都是一级能效和新一级能效以及一级水效供用户选择。”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家电家居生活事业部总裁李帅说,为了促进用户更换更节能、更环保的家电产品,京东还推出了“以旧换新”立减10%的权益,促进家电产业绿色转型。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认为,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规模大,数字化管理能力强,采用“互联网+回收”模式,可以有效实施管理,做到全程透明化和可追溯,帮助解决回收秩序管理的问题。   “电商平台通过为消费者提供简单、直接的‘以旧换新’渠道,省去了消费者自己寻找回收渠道和处理旧家电的不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说,电商通过“以旧换新”服务,促进了电子产品的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推动着家电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新华网
  • 以跨境电商激活外贸新动能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快件监管中心内,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服装打包装车。预计5天内,货物就可以全部派送到日本消费者手中,比之前缩短了2到3天。火热的情景,成为跨境电商出口飞速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发展迅猛,总额超过1.8万亿元,增长19.6%,远超同期全国整体出口增速。一批新兴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占据了国外电商市场的较大份额。仅从上海浦东机场海关来看,有3家电商平台2023年出口申报量同比增长超10倍,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可以说,跨境电商出口快速发展,助力我国产品通达全球,为促进外贸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作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屡创新高,表现出诸多亮点。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建设独立站已超20万个,出口涵盖从服饰鞋包、玩具家纺到电子数码、智能家居等大部分“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优势产品。跨境电商的配套服务也在完善。截至2023年,我国海外仓已经超过1800个,我国银行基本可以为境内跨境电商经营者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跨境电商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飞速发展,离不开强大供应体系的支撑。外贸一直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连接点,我国强大的国内供应链优势、生产配套优势,为跨境电商出口赢得了成本和价格优势。比如,青岛积极融入、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立覆盖沿黄9省区及新疆、云南的“9+2”跨境电商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和黄河流域跨境电商联盟,既让内陆产业能够对接海外需求,又降低了出口成本。可以说,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的基础设施、产品研发、科学备货、仓储配送、营销推广以及客服售后等全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跨境电商的潜能还将进一步释放。   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飞速发展,有赖于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新时代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使跨境电商行业轻装前行。从降低跨境电商企业出口退运成本,到完善跨境电商发展所需的物流基础设施,再到资金扶持企业建设独立站,中央和地方多角度施策,各类创新举措相继推出,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速。同时,我国还充分利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不断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境支付、个人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等领域先行先试。这表明,实现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协调配合,就能为跨境电商出口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多措并举,优化服务,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一定能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注入外贸新动能。(高凌云) 来源:人民日报
  • “人工智能+”不止是加法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从“互联网+”到“智能+”再到“人工智能+”,概念之变体现了时代之变、科技之变。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彼时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迅速融入传统产业和民生领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产业、新模式势头强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拓展“智能+”,重点在于乘势而上,靠加速落地的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人工智能+”,则要用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个个“+”,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把握,也是对经济新动能的敏锐判断。   为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这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ChatGPT仍在不断演进,Sora又惊艳登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迈向规模应用。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就是当下那个“最靓的仔”,是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引擎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4482家,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尤其是,经过多年培育,行业经历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入了人工智能化转型阶段。   “人工智能+”什么?是千行百业,是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是无限可能。比如,人工智能+制造业,能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个性化定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人工智能+交通,将打开智慧交通新世界的大门,提供更加敏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出行环境;人工智能+教育,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只有赋能千行百业,结合各种场景,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   “人工智能+”不能止步于加法。在“互联网+”“智能+”的实践中,不乏技术、产业“两张皮”的案例。比如,为了实现“智能+”,企业盲目上马一套智能系统,投资巨大,但新系统可能长期浮于简单的连接和设备管理等,或是很难实现行业扩展,甚至出现不好操作、不匹配企业实际情况等问题,不仅无法提升企业竞争力,甚至是在做减法。人工智能要走进企业行业,深入千家万户,与具体的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等结合,在不同场景中锤炼升级,才能加出现实生产力,进而带来技术、产业、要素变革,发挥出乘法效应。   用好“人工智能+”是个系统的大工程。夯实技术底座是基础,要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提升智能芯片算力水平,强化“根”技术研发。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是重点,既要加快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也要拓展特色应用场景,做好试点示范。提升重点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水平是关键,可发挥大模型强认知、强交互、强生成的特点,促进高端装备、关键软件、智能终端升级迭代。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方向,需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做好创新支撑。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需要更多投入、更多规范,也承载着更多期待,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未来世界将超乎想象。 来源:经济日报
  • 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再迎政策支持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月14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介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为抓好贯彻落实,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6个方面着手提出14条具体政策举措。   具体来看,6个方面包括搭建多层次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培育多元化新型农村电商主体、提高农村电商产业化发展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电商促销活动、巩固拓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成效等。   对于《意见》的主要特点,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表示,一是聚焦数字转型。《意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技术和应用创新为驱动,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电商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   二是着力补齐短板。《意见》从农村电商面临的基础设施不健全、配送体系滞后、电商人才缺乏等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性地提出打造县域直播电商基地、拓展农村数字便民服务、提高农村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等具体措施,着力补齐农村电商短板,夯实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基础。   三是强调因地制宜。《意见》从东中西差异和人口、区位等因素出发,指导各地立足产业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引导电商服务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各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乡情民俗等元素,着力培育农村电商特色品牌,推广特色产品和服务,营造主题鲜明、亮点突出的农村电商发展氛围。   何亚东表示,发展农村电商,是创新商业模式、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增收、更好满足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抓手。据他介绍,近年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支持1489个县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15.8万个,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我国农村电商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何亚东还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抓好《意见》落实,加强政策配套和部门协同,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打造农村电商宣传新载体,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记者 王文博)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