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AI大模型可助力孤独症早期筛查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孔梓萱)近日,瑞典一个研究团队基于机器学习开发出一个人工智能(AI)大模型,可以帮助专家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早期筛查。ASD通常简称为孤独症或自闭症。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准确率可达约80%。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每100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孤独症。然而,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孤独症儿童在3岁前被诊断发现。而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显著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和认知功能。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说,他们的机器学习数据来源于美国一个招募了约5万名孤独症人群及其家庭成员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15330名确诊儿童和15330名未得到诊断的儿童信息,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种族和性别。   根据家长提供的医疗背景及填写的调查问卷,研究团队提取了28项在儿童2岁前可以轻松获得的衡量指标,如第一次做出微笑表情的时间点等。基于这些数据,研究团队对机器学习大模型进行构建和训练,使其在包含孤独症儿童和非孤独症儿童的大规模数据中寻找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模式及其表征关系,并择选出其中性能最优的一个模型,进行了进一步数据测试。   该AI大模型对约10000名参与者进行了孤独症筛查。测试结果显示,其识别准确率为78.9%,其中针对2岁以下儿童的准确率为78.5%,2至4岁儿童的准确率为84.2%,4至10岁儿童的准确率为79.2%。   然而,在对另一组参与者数据进行筛查时,准确率仅有68%。研究团队表示,该模型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未来也会考虑结合使用诸如眼动追踪等技术。这并不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尝试用AI进行孤独症早期筛查,此前曾有相关研究将AI技术与儿童视网膜扫描相结合进行识别。 来源:新华网
  • 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决定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在实现科技现代化中具有战略性作用。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也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纵向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量随着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增长连年攀升,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2000亿元,2023年达到2212亿元,占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为6.65%,连续5年保持6%以上。   横向比,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达1086亿美元,是2000年的2.3倍。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全部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保持在15%至20%之间。对比来看,我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这就需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动能。   要开渠引水。拓宽基础研究投入渠道,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企业和社会等各方的积极性,增加基础研究投入。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聚焦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安全领域,稳步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面向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设立基础研究专项,探索中央和地方联合出资、协同推进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新方式。探索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新模式,鼓励企业以众包众筹、设立基础研究奖项、与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立联合基金、与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基础研究有效投入。   要提质增效。改进科学研究的资助方式和组织机制,实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分类管理组织模式,建立地方、企业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新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持续稳定支持,改进基础研究的选题机制,推动战略需求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提高从实践中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 “悟空”打开游戏“出海”思路       8月20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布。这款游戏是首个国产3A单主机游戏,发布前的数年时间里,它就已在游戏圈子频繁引起热议。发布后,更是瞬间引爆了游戏玩家们的热情。《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宣告着中国游戏产业在“出海”上实现了突破,同时也为整个产业如何更好地接触、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不少思路。   游戏大作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可判断其是否名副其实,然而《黑神话:悟空》在数天内已是“叫座又叫好”。关于叫座,8月21日,《黑神话:悟空》在个人电脑(PC端)游戏平台Steam上已售出超过300万份,加上WeGame、Epic和PlayStation等平台,创下总销量超450万份、总销售额超15亿元的佳绩。上线首日,其同时在线玩家峰值数超过200万人,位居Steam历史同时在线纪录第二;关于叫好,截至8月21日,Steam平台接近17万的评价中有96%的好评,令该游戏收获“好评如潮”标签,并且少数差评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热心玩家为解决游戏内的小问题而提供的“小贴士”。也就是说,短短几天时间里,《黑神话:悟空》不仅销量可观,而且收获的评价极高,这在全世界游戏行业都难得一见。   这个“悟空”究竟是如何创造“神话”的呢?3A游戏,往往具备画面精美、互动性强、剧情丰富等特点,被认为是游戏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个领域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由于各种原因,对国内玩家而言,网络游戏已成为主流消费习惯,短平快的游戏体验成为当下年轻人的首选,因此单主机游戏较为小众。玩3A的人少,做3A的人也不多。   近10年来,国内的消费水平和个性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对游戏时长较长的单主机游戏需求增多。需求推动供给,市面上开始有团队愿意花大量时间精力来研发3A游戏。与此同时,当今游戏开发技术不仅日益成熟,而且门槛没有以往那么高,技术已不是游戏开发的主要壁垒,不再成为有想法的游戏开发者望而却步的阻碍。越来越多想要开发出好游戏的年轻人开始朝着梦想进发,《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无疑是一个鲜明例子。   《黑神话:悟空》的热度不仅限于国内,这款游戏已火出国门。在国外的游戏论坛和视频网站上,《黑神话:悟空》的相关内容早已刷屏,百万播放量的内容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黑神话:悟空》如今已不单是一款优秀的游戏,正在朝着文化标识发展,这给整个中国游戏产业“出海”提供了全新思路。   对“游戏”二字的全面理解十分重要。要想做一款好游戏,通常不能只把游戏当做是一种消费品,而是必须要重视其内在所承载的东西。当今社会,玩家们尤其是热衷于主机游戏的玩家们十分看重一个游戏的世界观、剧情、文本,以及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团队想传达的思想。在国外,不乏一些质量十分上乘的游戏作品因思想内核存在争议而褒贬不一。从这一点看,一款游戏在制作之初,团队就必须把它当作类似电影作品甚至文学作品一样去看待,在内容上精雕细琢。   过硬的游戏质量必不可少。一款好的游戏会被视作艺术品,但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它本质上仍是个产品,产品本身的质量如果出了问题,再深切的情怀也无济于事。在游戏界,曾有作品因其世界观之宏伟吸引不少玩家,发售之后人们发现技术问题比比皆是,让玩家无法正常进行游戏,因此口碑崩塌。对中国游戏行业而言,技术关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一关,不仅要让游戏尽量少出错,还要在优化层面尽可能考虑普通大众的情况。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在国外流传甚广,这也推动了《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内的爆火。这并不仅仅是一款国产游戏的偶然成功,更是文化力量的体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游戏开发的“富矿”。如果能将其融入一款质量上乘的游戏中,那便是文化传播与市场运营的双赢。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中国的游戏行业当然也需要不断磨炼自身才可于世界范围内占得一席之地。希望越来越多的游戏能跟着“悟空”一起出海,让中国游戏产业跟着“悟空”一同精彩。(记者 施普皓) 来源:经济日报
  •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持续强化、不断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我国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推动科技和产业发展由“跟随者”向“引领者”重大转变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增强,突出体现在“80%、70%、50%”三组占比数据中。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已接近80%;在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方面,我国权利人为企业的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超过70%,截至今年6月份升至72.8%;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已超过50%,2023年达到51.3%。也要看到,与国际领先水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以及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比,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体地位仍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并对深化相关领域改革作出明确部署,为我们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指明了方向。未来,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聚合各方之力,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推进大中小微企业协同配合。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企业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好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鼓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向“专精特新”发展,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培育更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加快推动形成大中小微科技企业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格局。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和“答题人”的作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前沿技术攻关,通过战略合作、搭建平台、联合研发等多种方式深化合作关系,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完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制度。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创新最为敏感。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首创精神,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实现科技成果向实际产品和服务的高效转化迭代,创造商业价值。   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耦合。发挥“链主”企业精准把握产业共性需求,能够集聚技术、品牌、渠道、人才等优质资源的优势,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行业关键共性和基础底层技术攻关,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求对接、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聚合。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推动土地、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弘扬企业家精神,在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其更多自主权。畅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大力培育企业科技人才。(赵硕刚) 来源:经济日报
  • 装备制造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恰恰说明中国经济已迈入以结构调整升级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同样也推动了装备制造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较6月份有所加快,增速连续12个月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压舱石”作用继续凸显。   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表现亮眼,是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看总量,7月,装备制造业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五成,累计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连续17个月保持在30%以上。看细分,电子、汽车等行业增长带动作用明显。尤其是今年以来,电子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7月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居各工业行业首位。   装备制造业一马当先,反映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被誉为“工业之母”,主要为国民经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和装备,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一直以来,中国制造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高端产能供给短缺,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甚至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恰恰说明中国经济已迈入以结构调整升级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同样也推动了装备制造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7月,高端装备行业如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达两位数。代表智能化的民用无人机、虚拟现实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数字产品产量增速可以用井喷式来形容;代表绿色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也保持良好增势,带动配套产品、上游原材料和装备产品等实现较快增长。   从供给端看,装备制造业保持高增速,得益于行业自身实力的提升。在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较强的综合成本竞争力、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等多重优势作用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持续提升,尤其是在高铁、船舶、电动汽车、电气机械等领域,比较优势突出。多年来,通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在细分领域补链强链,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动力培育进入了收获期和稳定发展期,装备制造业才得以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需求端看,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给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发布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今年前7个月,反映设备更新情况的设备购置投资增速不仅引领全部投资,还有效带动全部投资增长。此外,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地,也是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测算显示,大规模设备更新将撬动超5万亿元大市场,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新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机会。   可以预见,装备制造业还将延续良好增长态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短期政策发力、中期结构调整、长期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在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作为国之重器,装备制造业仍将继续彰显“脊梁”担当。(记者 黄鑫) 来源:经济日报
  • 深耕低空经济新沃土       走进位于江西景德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江西神州六合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州六合”)生产车间,工人和技术人员正在赶制和装配各种零部件,全力以赴保证产品按时交付。作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神州六合承担着企业发展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的责任,公司主要研发生产直升机、无人机、航空模拟器,以及航空机载设备、保障设备、航空零部件等。   神州六合副总经理吴云说:“我们拥有较完备的航空机载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技术,在直升机配套产品核心领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公司生产的桨叶防除冰加热组件,很好地解决了国产直升机在高海拔地区飞行的技术难题。”   这些成果的获得主要因为公司拥有核心优势。公司背靠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有2000多名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00多名博士生,他们几乎覆盖了直升机研制的所有专业。依托这一巨大的人才优势,神州六合孵化出众多出色的直升机产品,从参与研发制造M40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到2023年在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展出引人注目的AR300全电驱动六旋翼飞行器,再到参与研制AE20电驱动多旋翼垂直起降飞行器等,神州六合的产品在测绘、应急救援等低空经济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次,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需要搭建中型直升机悬吊模拟舱开展救援训练。由于缺乏参考依据和技术限制,此类直升机模拟舱仿真度不高,不利于救援训练。   针对这一痛点,神州六合开始研发仿真度更高的直升机模拟舱。出于外形尺寸、功能应用和研制周期的考虑,公司研发团队以AC313A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为设计参考,因为该型机不仅是宽机体结构,还可满足在高原、海上以及高温、高寒等复杂气候环境下的使用要求。研发团队针对所需中型悬吊模拟舱的特点,将原AC313A尾部和发动机舱部分去除,保留了驾驶舱和乘员舱,其中驾驶舱门、侧滑门、舱体尾端、起落轮做了适应性更改,整体外形与AC313A基本一致。最终,该款模拟舱因设计完善、仿真度高,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认可。而且,整个设计从生产到交付,仅用了4个月时间。   神州六合不仅拥有很强的研发生产能力,还成功搭建起产业创新平台。“我们建立了通用的无人机平台,平台可以通过搭载不同的应用,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场景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吴云说,公司一期规划已全面投产,2023年实现产值4.7亿元左右,预计“十四五”时期末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达10亿元以上。   公司总经理晏小松介绍,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有效体现了公司作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挥出的积极作用,实现了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初衷。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柔性生产线能够自主学习,并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变化快速调整生产参数和工艺流程,实现高度自适应的生产模式。”吴云说,公司引进了柔性智能生产线,工作人员只要实施投料和程序编写,就能在少量人员看管的情况下实现24小时自动生产,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目前,该柔性智能生产线正在试加工中,完成验收后将正式投产。   晏小松说:“下一步,公司将深耕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由配套商转型为整机销售和服务提供商,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航空事业腾飞贡献力量、增添光彩。”(记者 刘 兴) 来源:经济日报
  • 创新产品频出 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提速       一款身高约173厘米的人形机器人,双手环抱着大会徽章,一步步走向舞台中央,将其准确地放入启动台上——这是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的精彩一幕。这个名为“天工1.2max”的机器人系首次亮相,它与现场数百位与会嘉宾和观众一同见证大会开幕。   8月21日至25日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27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数量创历届之最。《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会场获悉,多方正瞄准人形机器人新赛道,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面向汽车制造、医疗、家政等领域,加快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   稳定通过沙地、碎石、楼梯、斜坡等常见环境;模仿人类的跳舞、鞠躬等动作;接到语音指令后,可以完成一整套抓取和放下的动作……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负责人车正平告诉记者,最新一代“天工”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大脑”等方面得到了升级,提升了机器人意图识别、任务分发以及多模态的场景理解能力。“这意味着机器人可以理解人类指令,可以拆解相关任务并帮助人类完成工作。”   这是人形机器人持续创新升级的缩影。展区内,从“双臂”“手指”灵活协同操作,到“双脚”在复杂地形行走,再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大脑”,多个企业和地方机器人创新中心纷纷亮出“绝活”。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人形机器人的重点并不在“人形”,更多地体现为芯片、传感器、软件、人工智能、通信、机械、材料等诸多前沿技术综合应用的集合。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其中包括,基于神经网络、图语法、进化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人形机器人将能够根据场景和任务需求,自动构建腿足、手臂、躯干等模块,实现形态和控制的协同优化。   创新活力有望带动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少企业也加快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   展区内,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走”到一辆汽车旁,随即转动“手中”的检测仪,检测汽车轮胎制造是否达标,十几秒钟后,数据结果就出现在屏幕上。“其检测范围可覆盖车身360度和0.5米以下的低矮区域,实现毫米级检测。”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走进真实的汽车制造环境,在吉利汽车、一汽红旗、奥迪一汽等多家汽车工厂进行车间实训。   此外,特斯拉计划在明年开始小批量生产人形机器人,预计特斯拉工厂明年将部署超过一千个人形机器人协助人类工作;宇树科技表示,已与蔚来等车企合作,部署了人形机器人进厂做搬运工作……近期不少国内外企业宣布新进展,加快人型机器人的场景应用。   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高超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转化的关键时期。“人形机器人更擅长与人类交互,处理复杂多样的工作任务,有望率先在工业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并将在成熟度较高后在民生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   业界的积极探索离不开一系列支持举措的持续发力。工信部2023年10月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按照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时间安排,对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作了战略部署,提出拓展场景应用,包括“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等。   浙江、广东、北京、成都等多地围绕建立创新中心、搭建开源平台共享成果、集中攻关底层技术等多个环节加速推进,同时谋划一批特色强的应用场景,推动产品产业化发展。   “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以应用驱动研究。未来应以产业化思维整合现有资源,支撑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提高人形机器人产品成熟度,拓展商业化应用场景。”高超说。   (记者 郭倩 实习生 周润楷)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三大运营商上半年营收净利同比增速放缓       近日,中国电信披露了2024年半年度报告。至此,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内的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半年报均已出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保持同比增长,但同比增速均出现显著放缓迹象。业务层面,AI浪潮奔涌之下,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快相关业务布局。   半年报显示,中国电信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660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8亿元,同比增长8.2%。中国移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467亿元,同比增长3.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2亿元,同比增长5.3%。中国联通方面,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73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10.9%。半年报披露之际,三大运营商也纷纷发布中期分红方案,积极回报投资者,三家公司中期分红金额合计达693.01亿元,接近700亿元。   综合来看,三大运营商上半年业绩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同期甚至再往前两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呈现了明显放缓的态势。Wind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6.80%、8.83%、7.6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8.39%、13.74%、10.18%,均显著高于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此前2021年上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13.8%、13.05%、9.16%和12.01%、7.36%、10.4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6.01%、20.61%、27.2%和18.87%、18.67%、3.09%。   记者注意到,随着近两年AI应用创新不断提速,三大运营商也加大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中国移动方面,半年报显示,AI能力布局方面,公司成立了“九天”人工智能研究院,形成2000人的AI核心团队,呼和浩特超大规模智算中心上线投产,哈尔滨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启动建设;发布了由万卡级智算集群、千亿多模态大模型、汇聚百大要素的生态平台共同构成的“九天”人工智能基座,上半年已发布17个自研九天行业大模型,共沉淀450项AI能力、赋能近1000项行业应用。   中国移动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完善体系化人工智能发展模式,着力做大“AI+”规模效应。一方面,系统提升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供给能力,筑牢“AI+”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丰富“AI+”服务模式,推动AI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应用,助力各行各业“智改数转网联”。   中国联通方面,公司聚焦网络、数据、智能三个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同比提升13%;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公司积极落实“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形成技术领先的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模型能力,迭代元景大模型体系,推动参数量级由千亿向万亿演进;加速模型应用,形成超过35个行业大模型,赋能城市治理、经济运行、信息消费、工业制造等领域取得初步成效。   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中国电信也深入开展“AI+”布局,以“星辰”为品牌,完成“1+1+1+M+N”人工智能总体布局,加强各领域能力通融互促,持续丰富星辰大模型系列产品体系,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智算云底座方面,中国电信构建了“息壤”一体化智算服务能力,层次化推进自有智能算力布局,“息壤”已接入39家算力合作伙伴各类智能算力合计22EFLOPS。公司面向工业、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推出32个行业大模型,赋能370个2B项目,推出AI手机、AI云电脑、AI大模型一体机等AI标准化产品。数据底座方面,发布“数链智网(DCAN)”能力体系,打造汇聚公共、行业、互联网等领域数据的高质量数据集,构建星海数据智能中台,赋能150余个政企客户项目,升级灵泽2.0数据要素平台,服务22个省市公共数据运营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产品超市模式合作伙伴超1300家,数据产品超2000个。(记者 李静)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提升重点城市IPv6流量       按照《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2024年工作安排》部署,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全国重点城市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合肥市、无锡市、烟台市等8个城市部署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旨在推动重点城市IPv6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通过专项行动带动全国IPv6流量整体提升,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政策扶持、应用引领和协同推进,逐步形成系统化部署、体系化贯通、协同化应用的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7月,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7.98亿,在网民中占比达73.04%,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64.31%,固定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21.34%。   《工作方案》提出,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大型互联网应用IPv6放量引流规模进一步扩大,家庭路由器IPv6开启率大幅提升,重点单位政企专线IPv6实际使用率明显提高,数据中心承载业务全面完成升级改造并对外提供IPv6服务,云服务产品IPv6支持率持续提升。重点城市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明显提升,重点城市大型互联网企业、终端设备企业、云服务平台等IPv6升级改造有效带动全国各地区IPv6流量提升。   《工作方案》提出六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深入开展IPv6网络流量分析。组织开展固定网络流量分析,摸清固定网络流量组成和家庭宽带、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和政企专线等各类业务流量占比情况,梳理大流量IDC业务用户清单和重点单位政企专线清单,深入挖掘各类业务IPv6流量提升难点堵点。   二是推动大型互联网应用IPv6放量引流。推动大流量互联网应用IPv6深度改造,应用服务核心机房承载的业务、模块、域名等支持IPv6,固定和移动网络下均优先采用IPv6访问,推动全国范围IPv6放量引流,全面提升核心节点、边缘节点等各层级内容分发网络节点IPv6流量占比。   三是提升家庭终端IPv6连通水平。加快替换不支持IPv6的老旧家庭网关(光猫)和定制家庭路由器,推动存量家庭路由器全面启用IPv6,新生产家庭路由器全面默认开启IPv6,推动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投影仪等智慧家庭产品支持并启用IPv6,积极引导用户更换老旧家庭路由器并开启IPv6功能。   四是推动政企机构加快普及使用IPv6。推动重点单位网络设备和互联网出口开启IPv6,提高基础电信企业政企专线产品IPv6服务能力,加强IPv6业务推广,为新增用户默认开通IPv6,积极引导并配合存量用户开通IPv6,提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会议中心、酒店等大型场所IPv6网络接入能力。   五是强化数据中心IPv6升级改造。提高数据中心IPv6网络接入能力,数据中心出口线路全面开通IPv6,积极引导并配合用户开通IPv6,数据中心承载的各类应用服务支持并启用IPv6,提高数据中心出口IPv6流量占比。   六是提高云服务平台IPv6服务能力。深化主流云服务平台IPv6升级改造,全国范围云资源池和各类规格的云产品全面支持IPv6,新开通服务默认启用IPv6功能,加强对云产品存量用户的宣传推广,主动提供IPv6升级指引。   专项行动自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分为动员部署、任务落实、总结评估三个阶段。同时,《工作方案》要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示范带动、强化监测通报、加强宣传引导等手段,确保专项行动落地见效。(记者 邓聪)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记录以来最高点       自1970年代以来,海洋吸收了世界上90%以上的多余热量和1/3的碳排放。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近几十年来,海水温度持续攀升。今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称,海洋变暖速度20年间增加了一倍。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日报道,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极端温度正对海洋及其中生物造成严重破坏,将海洋推到了灾难边缘。   全球海面温度屡破纪录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人员格雷戈里·约翰逊表示,1993年至2022年间,全球平均海面温度每十年上升约0.42℃。但从2023年3月开始,海面温度在短短5个月内上升了约0.28℃。   今年6月,全球多个国际权威气候监测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海面温度不断创下同期新纪录。NOAA在6月13日报告称,全球大部分海域5月的海面温度高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其中热带大西洋的海面温度创历史新高。   气候变化或是导致海洋温度升高的“罪魁”。2023年,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气候条件,使该地区海面温度升高。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指出,厄尔尼诺现象使海面再次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全球多个地区引发更多极端高温。   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温度升高显著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从2023年1月到2024年5月,全球至少6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珊瑚礁白化事件——这是海水变暖的直接结果:当海洋温度比夏季长期温度高出约1℃并持续4—6周后,就会出现珊瑚白化现象。   其他变化同样令人忧心。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海洋生态学家迪恩·格拉布斯等人调查该地锯鳐死亡原因时发现,大量有毒藻类在海底滋生繁殖。他们分析,2023年佛罗里达州的海洋热浪扰乱了生态系统,使毒藻大量繁殖,超过50种不同鱼类出现了神经毒素中毒症状,锯鳐可能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大型海洋物种。   藻华现象在世界各地泛滥。一项研究显示,2003年至2020年,藻华的覆盖率增加了13.2%,频率增加了近60%。2023年6月,北大西洋北海地区的藻华使海水变成肮脏的橙色,从太空中都能看到。这一地区经历了过去18个月的极端高温,今年6月,该地区气温比正常温度高5℃。NOAA科学家说,该地区“在发烧”。   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的安格斯·阿特金森说,海水自然分层,表层附近是更温暖、新鲜、氧气丰富的水;下层则是更凉爽、含盐、营养丰富的水。随着海洋温度升高,水层之间的融合减少,使营养物质难以升向海面,氧气也难以下沉深海。浮游植物获得的营养大大减少,2023年4月,全球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生产率下降了22%。北大西洋地区浮游植物产量下降尤为明显。浮游植物不仅更少,也更小,甲壳类浮游动物无法以此为食,进而导致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鲭鱼、鳕鱼和鲱鱼等产量下降。   冰盖加速融化使海平面上升   今年7月,英国南极调查局科学家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称,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南极冰盖正在加速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面临危险。   2015年前,南极海冰范围每年冬天都在扩大;但在2016年,南极海冰突然出现“崩溃式消融”,之后更是3次打破历史最低值纪录。2023年海冰覆盖率降至1696万平方公里,为历史最低水平。   南极底层水也在减少。南极底层水是南极洲周围深层的寒冷、高密度水团,形成于罗斯海和威德尔海,携带氧和营养物质流向太平洋和大西洋等海域深处。但融水增加和海冰减少意味着南极水域的盐度降低,使其更难下沉。研究显示,过去30年间,威德尔海底层水的水量减少了20%以上,且变暖速度是其他海域的4倍。   海水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202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了自1993年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高点。按照目前趋势,到2050年可能会再上升20厘米,增加沿海地区洪水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分析,全球变暖致海面温度升高,为更强风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今年7月,飓风“贝丽尔”袭击了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美国,造成多人死亡,这也是1851年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强飓风。(记者 刘 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