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丨“红医院士”陈洪铎:在医学高峰上镌刻中国高度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编者按】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与辽宁报刊传媒集团《共产党员》杂志合作,共同推出“院士风采”栏目,展示在辽宁工作的两院院士的精彩人生轨迹和不懈奋斗历程。

[人物简介]

陈洪铎,1933年2月18日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誉院长,国家卫健委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皮肤性病学界国际知名专家,国际朗格汉斯细胞研究的奠基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得吴阶平医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终身成就奖,等等。

青年时期的陈洪铎

 

陈洪铎(右一)大学期间与同学在中国医科大学礼堂前合影

 
        扎根东北大地,书写医学传奇。“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是他的座右铭,“虚怀若谷,宁静致远;忧国为民,悬壶济世”是学界对他的评价。耄耋之年的陈洪铎院士,至今仍坚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实验室中。

记者:您是浙江绍兴人,如何与沈阳、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

陈洪铎:我的童年在绍兴度过。那时绍兴常遭日军飞机轰炸,我的求学之路辗转坎坷。老师说,外国人称我们“东亚病夫”,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治好中国的“病”,让中华民族强大起来。

1949年,我考上了同济大学数理系。但是在这一年的秋天,中国医科大学到上海开招生会,我得知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是唯一一所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医科大学,深受触动,毅然弃理从医,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后来成为一名医生,走上了治病救人之路。

记者:抗美援朝时期随校北迁的经历,对您有何影响?

陈洪铎:入学不久,学校为支援抗美援朝迁至中苏边境。我曾在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下救助伤员,刺骨的寒风里满是血腥和硝烟的味道。那段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医学对生命的价值,将救死扶伤、保家卫国的信念牢牢刻在了心底。选择医大,就是选择了改变国家医学落后面貌的使命与责任。

记者:1978年,您作为公费留学生赴美深造。这段经历中您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陈洪铎:有幸迎着“科学的春天”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除了吃饭、睡觉都在搞研究。图书馆、实验室、动物房三点一线,通常是几个实验同时进行。在皮肤移植的研究中,我根据田鼠颊囊和人的角膜移植后成活率较高,而二者又都缺少朗格汉斯细胞这一事实,提出了一个设想:移植物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可能对移植物是否被排斥具有决定性作用。解开朗格汉斯细胞之谜,是我最难忘的一段科研经历。

求证之路异常艰辛。刚出生的大鼠只有花生粒般大小,移植操作要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而这样的实验我们做了3000多次。我常对学生说:“失败是科研的常态,但每一次失败都离真理更近一步。”正是凭着这种信念,我们最终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朗格汉斯细胞在免疫排斥、抗原递呈中的核心作用。科研如登山,唯有保持坚韧与专注才能跨越险峰。

记者:实验取得3项“国际首次发现”,您已是冉冉升起的科研新星,为何放弃国外优厚条件选择回国?

陈洪铎:我是国家送出去的,学成后当然要回来报效祖国。当时,美国导师真诚地挽留我,但是国内外科研条件的差距让我明白:“改变落后需要行动,而非等待。”我们的设备落后,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去建设。回国时,我把省吃俭用攒下的约2500美元全部用来购置国内急需的实验设备;回国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临床免疫研究室。“家国情怀”不是口号,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最终要解决中国人的民族之痛。比如白癜风困扰着很多中国人,我们研发了“负压吸引表皮移植机”,填补了国内白癜风治疗的空白。我一直讲,科学家的价值在于造福同胞,而不是追求个人名利。

记者:大家称您为“红医院士”,您如何理解“红”与“医”的双重身份?

陈洪铎:在我看来,“医者”的本职是救死扶伤,“党员”的信仰是为人民服务,医学的进步必须服务于人民健康。我做院长时,对胆敢向患者索要财物的行为坚决惩处、毫不留情,因为医德是职业的生命线,更是共产党员的底线。

作为医者,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我常对学生提三点要求: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务实作风。家国情怀是根,要立志用所学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创新精神是刃,要勇于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勇于挑战;务实作风是本,要耐得住寂寞、守住本心。对于医者来说,仁术与仁心缺一不可。

1982年,陈洪铎在美国实验室中工作

 
 2019年6月,陈洪铎受邀参加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第24届世界皮肤病学大会

 
        记者手记

陈洪铎院士以开拓者的胆识与科学家的担当,在人类免疫学版图上镌刻下属于中国的坐标。

“对祖国深沉的爱,是我一生前进的动力。”这句铿锵誓言,贯穿了他走过的90余个春秋。这位从战火纷飞中走出的红医传人,以毕生躬行诠释着“传承红医精神,服务人民健康”的信仰高度。他用跨越世纪的坚守,在神州大地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来源:《共产党员》杂志2025年第8期下半月

(欧洲杯直播-欧洲杯赛程-天下足球直播网调宣部供稿  )